论建筑类文本的翻译补偿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补偿是针对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语言形式进行转换时造成的语义损失用译入语的语言形式进行补偿的理论。自有翻译以来,翻译补偿这一方法便得以广泛应用。然而,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译界才开始认真对待翻译补偿理论并对其加以理论上的定义和总结。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译补偿的看法及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他们大多以对等为翻译宗旨,把补偿看成是一种翻译技巧,利用补偿达到译文与原文在某种效果上的对等。在建筑类文本的翻译中,翻译补偿理论的运用显得尤其重要。其一,考虑到译文目标读者的知识水平,译者需要对部分建筑术语、理论、风格、流派及建筑师等做必要的注释;其二,通过分析建筑类文本体现审美效果的文本特征,译者在翻译建筑类文本时不能使用经贸或法律文本的只求表达准确的朴实语言,而应该尽量描述出所译建筑物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将翻译补偿理论具体运用到建筑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中时,可以采用文内补偿和文外补偿两种方法。前者包括加括号、语义层面的添加词汇和审美层面的添加词汇;后者包括加注释和加图片,其中加注释的补偿方法运用最广泛,对建筑术语、理论、风格、流派及建筑师等的翻译补偿均以加注释的方法为主。
其他文献
测深仪波束角效应使记录的测深图像(海底地形)产生变形,本文将测深仪波束角效应分为三种:时移效应;双曲线增伪丢失效应;深度丢失效应。并对这三种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
用单个装载超短基线的海洋GPS进行水下运动载体的三维定位,和三个智能型浮标进行水下运动载体的三维定位相比,定位精度相当,隐蔽性更好,造价更低,更具实用价值。本文对单个装载超短基线的海洋GPS进行水下运动载体三维定位的原理和精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以供同行参考。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因受到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吸取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思想和索绪尔的语言符号思想之后,法国著名语言学教授及符号学家克里斯蒂瓦首次提出互文性概念。这一
2004年度北京市印刷产品的年度最佳产品评选,有30家企业送彩印产品502种,共6816.9印张.与2003年度相比,多了210个送评品种,印张多了2673.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