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观察益气健脾通便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气虚型),评价该方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部分通过观察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表达的影响及对SCF/c-kit信号通路的修复作用,从理论上揭示益气健脾通便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选取符合慢传输型便秘(气虚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益气健脾通便方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4000散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以结肠传输功能、便秘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等作为疗效判定指标。实验部分:40只SPF级8周龄wiste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聚乙二醇组、益气健脾通便方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将除正常组以外的3组大鼠应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0mg.kg-1.d-1)灌胃法建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分别给予对应的药物干预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各组大鼠的肠道推进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的表达情况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c-kit、SCF蛋白的表达。结果:临床部分: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66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治疗后,两组患者结肠传输功能、便秘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结肠传输功能、便秘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实验部分:造模结束后,各造模组大鼠精神倦怠、喜蜷缩,皮毛欠光滑,反应迟钝,粪便颗粒小而干,进食量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聚乙二醇组、益气健脾通便方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模型组、聚乙二醇组、益气健脾通便方组大鼠24h排便粒数较正常组均明显减少(P<0.05)。表明STC大鼠模型制作成功。肠道推进率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聚乙二醇组、益气健脾通便方组大鼠肠道推进率明显升高(P<0.05);而益气健脾通便方组、聚乙二醇组大鼠两者的肠道推进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肠组织ICC面积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CC面积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聚乙二醇组、益气健脾通便方组大鼠结肠组织ICC面积明显升高(P<0.05);益气健脾通便方组大鼠结肠组织ICC面积较聚乙二醇组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中c-kit、SCF蛋白表达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c-kit、SCF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聚乙二醇组、益气健脾通便方组大鼠结肠组织c-kit、SCF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益气健脾通便方组大鼠结肠组织c-kit、SCF蛋白表达较聚乙二醇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气健脾通便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气虚型)疗效明显,在改善患者结肠传输功能、便秘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西药聚乙二醇4000散,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2.复方地芬诺酯用于STC大鼠模型的建立快速、稳定、安全性高。复方地芬诺酯对结肠的刺激可引起结肠组织中ICC和c-kit蛋白、SCF蛋白表达的下调,破坏正常的SCF/c-kit信号通路,导致ICC结构和数量发生改变,从而使结肠动力减弱,形成便秘,这可能是STC的发病机制之一。3.益气健脾通便方对STC大鼠精神、活动、反应、饮食、粪便等一般情况有明显的改善;对STC大鼠肠道动力有明显提高。4.益气健脾通便方治疗STC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结肠组织ICC的表达量及修复SCF/c-kit信号通路有关,从而增强胃肠起搏功能及电兴奋传导,促进胃肠动力,增加肠道运输,促进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