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江并流”纵谷地小型兽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及与鼠疫关系初步探讨

来源 :大理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西部横断山区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属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由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高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江河流域形成著名的“三江并流”纵谷地景观。各主要山脉基本呈南北走向并具特殊的地貌特征和高度异质化的生境,使这里成为全球生态景观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东洋和古北生物两大区系及分布呈现交叉重叠的特有现象,反映和浓缩了水平地带性的自然特点和生物地理特征,因此成为验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理论的理想研究区域。 生物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议题。为探讨中国西南山地小型兽类多样性与区系空间分布的规律、特征及其与重要环境因素和鼠疫的关系,本文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北纬21°—29°,海拔100 m—5,000m之间目前所知小型兽类(含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兔形目和小型食肉目)5目、11科、58属、187种(亚种)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1)小型兽类属、种丰富度沿纬度的变化,基本呈现了随纬度增加逐步增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高峰值主要出在中纬度高度24°N—27°N区间;它们沿海拔梯度的变化,也呈现了随海拔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的偏峰分布格局,丰富度高峰值主要出现在中海拔高度约1,500—3,000米区域之间。 (2)小型兽类属和种β多样性(Cody指数)沿纬度梯度变化基本呈双峰分布格局,其高峰位置主要位于北纬24°N(Ⅳ带)和25°N(Ⅴ带)、26°N(Ⅵ带)与27°N(Ⅵ带)梯度带之间,高峰的地理位置分别处于当地气候沿纬度梯向的中亚热带与暖温带、温带与寒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小型兽类属和种β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都呈三峰分布格局,高峰的具体位置分别在海拔1,500m—2,000m(C—D)带之间、2,500m—3,000m(E—F)带之间和3,500m—4,000m(G—H)带之间,其位置约为当地气候由海拔分布向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暖温带与寒温带、温带与寒带气候的过渡地带。上述结果说明横断山小型兽类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物种的组成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3)聚类结果显示:a.沿纬度梯度分布的小型兽类属及种基本分为3大类:第一类包含纬度较低和海拔较低的21°N—24°N(Ⅰ—Ⅳ梯度带);第二类包含了25°N—26°N(Ⅴ、Ⅵ梯度带);第三类包含了27°N—28°N(Ⅶ、Ⅷ梯度带)。它们分别反映和代表了当地横断山区及小型兽类沿纬度梯度向水平分布的3个主要地域及区系类型,即东洋区系、东洋与古北区系的过渡区和古北区系,东洋与古北区系两者交汇或过渡区位置约在23°N—27°N之间,并在25°N—26之间形成两大区系交汇和分异的中心。b.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小型兽类属及种也被聚为3大类:第一类包含100m—1,500m(A—C梯度带);第二类包含了2,000m—2,500m(D、E梯度带);第三类包含了3,000m—4,500m(F—I带)。它们也分别反映出了横断山区及小型兽类沿海拔梯度向垂直分布的3个主要地域及区系类型,即东洋区系、东洋与古北区系的过渡区和古北区系,两区系过渡或交错区的范围约在海拔1,500m至3,500m之间,并约在2,000m~3,000m的区域形成交汇和分异的中心。上述25°—26°N和海拔2,000m—3,000m的区域地处了两大区系物种交汇、过渡和分异的中心,在此区域内,由于边缘效应和复杂的地理景观,形成了小型兽类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4)在横断山南部家鼠鼠疫流行区区域内,可以看出随着小型兽类多样性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向的增高,鼠疫的发病率呈减少的趋势,说明鼠疫的发生和分布与宿主动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关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