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翻译研究历史中,译者作为翻译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文本研究转向了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与翻译的相互影响,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随之在国内外受到了重视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学者们对翻译问题的各类哲学途径的研究,尤其是阐释学途径的研究,更是将译者放到了翻译研究的中心位置。现代哲学阐释学有关“偏见”、“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等的讨论,给翻译研究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阐释四步骤说(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就深受其影响。本文以林语堂的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以斯坦纳翻译阐释四步骤为理论框架,通过大量译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各种体现,也探讨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的影响。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问题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从斯坦纳的翻译阐释理论出发,对译者主体性及林语堂的英译本《浮生六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梳理。第三章是全文的理论框架,将阐释学的起源和发展、核心概念和斯坦纳阐释四步骤理论逐一详细介绍,为下一章节分析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浮生六记》中的体现和发挥提供理论支持。第四章首先介绍了林语堂和《浮生六记》的翻译情况,然后主要以斯坦纳阐释四步骤为依据,用林译本中的实例具体分析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作者就本文的主要发现及不足之处予以总结,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