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而胰岛素分泌缺陷、生物作用受损均会导致高血糖,也会因两者共同作用引起。高血糖在糖尿病时期的长期存在可能导致各类组织,尤其是眼、血管、肾、心脏、神经的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一项针对全国人群的调查显示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2010年达11.6%,由此估计出我国2010年2型糖尿病患者约有1.13亿人。而部分地区开展的2型糖尿病调查显示,2007-2008年全国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已高至15.5%,且所有患者中仅40%获得诊断,我国存在大量的潜在2型糖尿病患者。吸烟作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2型糖尿病等多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这我国人群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且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烟草生产及消费国,有多达3亿的吸烟人口,公众对于烟草危害的认知匮乏,导致吸烟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十分严峻,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人群公共健康及社会发展。膳食模式与慢性病的关系近年来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膳食模式对于2型糖尿病患病的影响更是研究甚多。多项国内外研究显示蔬果为主的健康饮食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改善人群健康,而动物类食物及高能高热量食物则会增加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但由于地理位置及风俗习惯等各种影响,国内外对于膳食模式的统一暂未有绝对定论。本文将以江苏省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检测为基础,仅将男性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吸烟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建立男性人群的膳食模式并研究各类膳食模式对血糖异常发生情况的影响,并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探讨是否吸烟以及不同吸烟量条件下的人群其膳食模式与血糖异常的关系,以揭示吸烟与膳食模式这两类重要生活方式对于人群血糖水平的影响。第一部分江苏省男性居民吸烟与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目的:探索吸烟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以江苏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地区的1884名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ANOVA分析、非参数检验及χ2检验分别对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男性人群调整混杂因素前后的吸烟与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1884名男性人群中,现在吸烟者1090人,吸烟率57.9%,其中每天吸烟者924人(49.0%),非每天吸烟者166人(8.8%)。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1人(6.4%),其中现在吸烟者71人(5.9%)。非每天吸烟者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人数为8人,占非每天吸烟者总数的4.8%,每天吸烟者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人数为63人,占每天吸烟者总数的6.8%,不吸烟者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发生率(6.3%)。每天吸烟者的HOME-IR指数低于非每天吸烟者,但高于不吸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HOME–β指数在不吸烟、非每天吸烟、每天吸烟者中呈下降趋势,且每天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HOME–β指数差异显著(p=0.049)。吸烟20支/日及以上者HOME-IR指数及HOME–β指数均最低。而HOME-IR指数在1~14包年与15~29包年人群之间差异显著(p<0.001),15~29包年者(p=0.026)、30包年及以上者(p<0.001)均低于0包年,差异显著。HOME–β指数在各组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01)。在每日吸烟支数分层中,人群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的差异显著(p<0.001),每日吸烟支数大于等于20支的人群与吸烟但每日1~19支的人群(p<0.001)和不吸烟人群(p=0.016)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群患2型糖尿病风险在包年数分层中的差异亦显著(p=0.019),但两两比较仅包年数在30包年及以上的人群与包年数为1~14的人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χ2=7.325)。将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城乡、饮酒情况、是否高血压、是否血脂异常以及BMI作为混杂因素调整后对每日吸烟支数和包年数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每日吸烟支数(p<0.001)及包年数(p=0.004)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每日吸烟支数大于等于20支时(OR=1.748,95%CI:1.150~2.658,p=0.009)、包年数大于等于30包年(OR=2.121,95%CI:1.309~3.438,p=0.002)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分别是支数为0和包年数为0的1.748倍和2.121倍。在BMI小于24kg/m2人群中,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发现每日吸烟支数(p=0.001)及包年数(p=0.006)仍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每日吸烟支数大于等于20支时(OR=2.933,95%CI:1.349~6.377,p=0.007)、包年数大于等于30包年(OR=3.530,95%CI:1.532~8.134,p=0.003)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分别是支数为0和包年数为0的2.933倍和3.530倍。研究结论:男性吸烟量与2型糖尿病相关关系显著,分层分析后发现大量吸烟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BMI在24kg/m2以下的人群中男性大量吸烟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膳食模式与江苏省男性居民血糖异常状况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目的:探索吸烟影响下膳食模式与血糖异常的关系。研究方法:以江苏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危险因素检测地区的1929名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进行一般人口学描述统计,将由统一问卷获得的被调查者膳食信息(即食物频率及食用量)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膳食模式对血糖异常的影响,并根据吸烟对人群分层后深入分析吸烟影响下的人群膳食模式与血糖异常的关系。研究结果:因子分析建立的四种膳食模式分别为动物型膳食,健康型膳食,油炸食品型膳食,传统型膳食。健康型膳食模式中血糖异常发生率最低(35.8%),油炸食品型最高(43.8%)。调整因素后发现相较于健康型膳食,动物型膳食(OR=1.387,95%CI:1.096~1.755,p=0.007)、油炸食品型膳食(OR=1.703,95%CI:1.230~2.359,p=0.001)及传统型膳食(OR=1.358,95%CI:1.019~1.810,p=0.037)均仍会增加人群发生血糖异常的危险。调整混杂因素后,动物型膳食(OR=1.347,95%CI:1.062~1.710,p=0.014)、油炸食品型膳食(OR=1.659,95%CI:1.194~2.307,p=0.003)仍是空腹血糖指标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将人群划分后发现,不吸烟人群的膳食模式与血糖异常的发生情况差异不显著,吸烟人群中膳食模式与血糖异常的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差异仍然显著,动物型膳食模式和油炸食品型膳食模式发生血糖异常的风险分别是健康型膳食的1.865倍(OR=1.865,95%CI:1.364~2.551,p<0.001)和1.849倍(OR=1.849,95%CI:1.212~2.819,p=0.004)。对吸烟量进一步分层后发现,大量吸烟者的膳食模式与其血糖异常及空腹血糖指标异常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每日吸烟支数20支及以上人群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动物型膳食的人群发生血糖异常的风险相对最高(OR=2.587,95%CI:1.643~4.071,p<0.001),传统型膳食人群相对最低(OR=2.244,95%CI:1.299~3.876,p=0.004);且这三类膳食模式均会增加发生空腹血糖指标异常的风险,调整混杂因素后油炸食品型膳食的发生风险最高,是健康型膳食人群的3.275倍(OR=3.275,95%CI:1.815~5.909,p<0.001)。包年数在30包年及以上的人群调整混杂因素前后均发现油炸食品型膳食对血糖异常的发生风险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动物型膳食和传统型膳食均是血糖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动物型膳食和传统型膳食模式人群发生血糖异常的风险分别是健康型膳食人群的3.718倍和3.719倍。而该包年数人群膳食模式对其发生空腹血糖指标异常的影响在调整前后略有差异,动物型膳食模式和传统型膳食模式一直是患病的危险因素,而油炸食品型膳食在调整前是危险因素(OR=2.095,95%CI:1.021~4.301,p=0.044),调整后无统计学意义(p=0.060)。研究结论:在江苏省男性居民中,膳食模式会影响血糖异常的发生,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发现,膳食模式对血糖异常的影响在吸烟人群中差异显著,而在不吸烟人群中没有显著差异,更深入分析可知,动物型膳食,油炸食品型膳食和传统型膳食在大量吸烟人群均会增大血糖异常的发生风险,统计学意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