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先进农业技术的载体,是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新技术得以实现的手段。 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我国农业要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不发达状态,促进更多的人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必须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重庆是位于长江上游的新兴直辖市,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的农机化得到了较快发展。本论文对重庆市农机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农机化的发展战略。 本论文认为从1997年至今,重庆市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农机化作业水平逐年提高,农机投入逐年增加,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到2004年底,重庆市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28.31万千瓦,农业机械装备总量达200多万台套,总值44.29亿元,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09%,农机作业服务组织41.83万个,农机社会经营总收入达43亿元以上,农机工业生产总量近100万台,实现产值近20亿元。各项指标均比1997年有较大增长。 但从全国范围比较,由于重庆市农机化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与其它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重庆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在发展中存在着农机装备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农机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研发和教育培训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不足。重庆市的农机化发展水平,还不适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改变重庆农机化的落后面貌,加快农机化的发展,本论文认为从总体上讲,一是合理进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城市郊区应围绕满足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重点发展展肉、蛋、奶、禽、菜、果、花卉等的机械化生产,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丘陵平坝地区应把种植业、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重点发展种养殖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区应围绕发展山区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运输机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应把发展农机化和农村经济与充分利用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重点发展节水灌溉,雨水集蓄、化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