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西医多期待其自行恢复,或予肛管排气、胃肠减压、促胃肠动力药等,效果不显。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方法在预防和治疗手术后并发症、加速术后患者康复等有一定的进展。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健运脾胃、疏通腑气作用,针刺能够调整术后机体的应激状态,改善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小承气汤为理气通腑之代表方,能燥湿健脾,促进胃腑稳化,保持胃腑通降。两者应用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的疗效,但缺乏前瞻性的严谨观察。本研究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以随机对照为原则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电针足三里穴以及口服中药加味小承气汤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科学评价电针足三里穴及口服加味小承气汤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事实依据。研究方法严格按照诊断及纳入标准,收集2008年3月-2009年12月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或二者兼有需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120例,遵循随机对照的科研设计,观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后针刺组、中药组、针刺+中药组、空白对照组各30例,不同干预措施下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差异。研究结果1.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短于空白组,其中针药组时间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中,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术后三天的评分逐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第1、2天评分均低于空白组,针药组评分最低,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临床疗效均优于空白组,针药组疗效最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针刺组、针药组在术后切口疼痛的评分低于空白对照组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术后血常规、生化离子水平观察上,中药组及针药组术后血白细胞水平低于其余两组,针刺组与针药组术后K+水平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无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研究结论腹式全宫切除术后采用电针足三里及口服加味承气汤,能促进术后肠鸣音的恢复,缩短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改善术后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后肠粘连、肠麻痹、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确切、显著,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可在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