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群体配置,有助于实现作物间最大互惠和最小竞争,从而发挥间套作优势。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设置不同窄行行距配置,研究行距配置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系统产量优势、作物竞争效应和系统养分优势的影响,同时设置隔根试验探索地上、地下因素对间套作优势的相对贡献,以期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配置优化及产量优势发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窄行配置显著影响玉米、大豆产量及构成。与净作玉米相比,套作下玉米产量降低,然而随窄行行距增加,产量降低幅度减小,20cm、30cm、40cm、50cm、60cm、 80cm窄行配置和等行距的玉米产量两年均值分别降低20.61%、17.97%、11.59%、9.81%、6.28%、3.19%和1.40%,而60cm~100cm范围行距配置的玉米产量与净作系统差异不显著,玉米产量变化与玉米穗粒数有关。同样,套作大豆产量低于净作大豆,随窄行行距增加,大豆产量变化趋势与玉米产量相反,与净作大豆相比各配置两年均值分别降低25.30%、27.86%、28.68%、37.04%、42.47%、59.80%和71.20%,产量变化来自于大豆有效株数的降低和有效荚数的下降。2.利用土地当量比(LER)、实际产量损失值(AYL),间套优势指数(n)和经济优势指数(MAI)评定系统产量优势。各配置下随窄行行距增加,系统LER、实际产量损失值(AYL)、间套优势指数(IA)、货币优势指数(MAI)均呈“先增后降”趋势:40cm窄行配置LER最大,两年均值为1.6,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其它处理相比,40:160窄行配置具有更高的间套优势(认两年均值为279.38)和货币优势指数(MAI值两年均值为7739.54元/11a)。说明,40:160窄行配置下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3.不同窄行配置下,作物竞争效应表现为,玉米相对大豆竞争力Am>0,玉米相对大豆的竞争比率CRm>1,表明带状套作体系中,玉米的竞争能力强于大豆。且随着窄行行距增加,玉米竞争强度减小而大豆竞争强度增加;隔根处理对玉米、大豆产量无显著影响,植株地上竞争强度(ESC)大于地下竞争强度(ERC),植株间竞争以地上部为主。4.窄行行距配置显著影响地上部物质积累与分配。随窄行行距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而大豆呈下降趋势。各窄行行距配置下,玉米营养器官的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随着窄行行距增加而增加,窄行行距从20cm增加100cm,转移率两年均值增幅为11.0%-20.5%,贡献率变化幅度为13.5%-27.0%;大豆的规律与玉米相反,随窄行行距增加,转移率降低28.5%-17.5%,贡献率降低71.0%-52.0%。5.与净作相比,套作系统具有明显的养分优势。40cm、80cm、100cm三种窄行配置下,系统的氮、磷、钾养分优势地上贡献率远高于地下部分,且养分优势主要来自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非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筛选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最佳配置40:160,且该系统下作物竞争以地上部为主,间套优势主要来自地上部因素的贡献,明确了地上部光资源利用与分配是今后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