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不同行距配置的系统评定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群体配置,有助于实现作物间最大互惠和最小竞争,从而发挥间套作优势。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设置不同窄行行距配置,研究行距配置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系统产量优势、作物竞争效应和系统养分优势的影响,同时设置隔根试验探索地上、地下因素对间套作优势的相对贡献,以期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配置优化及产量优势发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窄行配置显著影响玉米、大豆产量及构成。与净作玉米相比,套作下玉米产量降低,然而随窄行行距增加,产量降低幅度减小,20cm、30cm、40cm、50cm、60cm、 80cm窄行配置和等行距的玉米产量两年均值分别降低20.61%、17.97%、11.59%、9.81%、6.28%、3.19%和1.40%,而60cm~100cm范围行距配置的玉米产量与净作系统差异不显著,玉米产量变化与玉米穗粒数有关。同样,套作大豆产量低于净作大豆,随窄行行距增加,大豆产量变化趋势与玉米产量相反,与净作大豆相比各配置两年均值分别降低25.30%、27.86%、28.68%、37.04%、42.47%、59.80%和71.20%,产量变化来自于大豆有效株数的降低和有效荚数的下降。2.利用土地当量比(LER)、实际产量损失值(AYL),间套优势指数(n)和经济优势指数(MAI)评定系统产量优势。各配置下随窄行行距增加,系统LER、实际产量损失值(AYL)、间套优势指数(IA)、货币优势指数(MAI)均呈“先增后降”趋势:40cm窄行配置LER最大,两年均值为1.6,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其它处理相比,40:160窄行配置具有更高的间套优势(认两年均值为279.38)和货币优势指数(MAI值两年均值为7739.54元/11a)。说明,40:160窄行配置下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3.不同窄行配置下,作物竞争效应表现为,玉米相对大豆竞争力Am>0,玉米相对大豆的竞争比率CRm>1,表明带状套作体系中,玉米的竞争能力强于大豆。且随着窄行行距增加,玉米竞争强度减小而大豆竞争强度增加;隔根处理对玉米、大豆产量无显著影响,植株地上竞争强度(ESC)大于地下竞争强度(ERC),植株间竞争以地上部为主。4.窄行行距配置显著影响地上部物质积累与分配。随窄行行距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而大豆呈下降趋势。各窄行行距配置下,玉米营养器官的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随着窄行行距增加而增加,窄行行距从20cm增加100cm,转移率两年均值增幅为11.0%-20.5%,贡献率变化幅度为13.5%-27.0%;大豆的规律与玉米相反,随窄行行距增加,转移率降低28.5%-17.5%,贡献率降低71.0%-52.0%。5.与净作相比,套作系统具有明显的养分优势。40cm、80cm、100cm三种窄行配置下,系统的氮、磷、钾养分优势地上贡献率远高于地下部分,且养分优势主要来自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非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筛选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最佳配置40:160,且该系统下作物竞争以地上部为主,间套优势主要来自地上部因素的贡献,明确了地上部光资源利用与分配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其他文献
本文以全国和江苏生产上推广的三个转Bt基因棉中熟品种新洋822、中熟杂交种科棉1号及早熟品种中棉所30为材料,针对其在生产上存在抗虫性表达不稳定的问题,选择与杀虫蛋白(Bt蛋白)合成密切相关的氮代谢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高温环境可能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一方面以其相应亲本为对照,研究在田间条件下两个中熟种的杀虫蛋白表达和氮代谢的特性;另一方面通过盆栽试验,进行37℃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
试验选用黑龙江省四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以A、B、C、D分别代表旱肥型的新克旱九号、抗旱型的东农7742、水肥型的克丰四号和耐湿型的克涝三号,对这四个品种在整个生育期间的叶面积及干物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它们的产量形成特点及生育进程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各类型品种间主茎叶面积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总叶面积、旗叶面积、旗叶下其余叶面积总的趋势以A、B两品种峰值最
玉米(Zea mas L.),是当今世界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但每年由于玉米螟的危害,使玉米产量损失惨重。采用常规的化学杀虫措施,不仅增加投入,而且污染环境,因此,利用遗传工程新技术,将外源毒蛋白基因Bt.转入玉米,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多种外源基因导入玉米受体细胞的遗传转化方法。但目前,玉米在遗传转化操作技术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
本试验利用组培法,用茎尖作外植体,MS作培养基繁殖组培苗,练苗成活后移至小盆(盆口径10cm以下,高度12cm以下)定植。一周后用浓度为0.1%、0.2%和0.3%的B9和混合肥(尿素+磷酸二氢钾按1
利用雄性不育是实现玉米杂种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易受病害侵染,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细胞核雄性不育。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于1996年利用返回式实验卫星搭载玉米品种川单9号种子,太空诱变处理获得雄性不育突变材料,经遗传分析证实为细胞核隐性单基因雄性不育,运用微卫星标记技术,以姊妹交多代的RP~3195(A)×RP~3195-1(B)为定位群体,采用3%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