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使得各类资源得以更合理的分配和运用,淘汰落后的生产机制,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在有效率的领域,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多种金融市场之中,证券市场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通过发达而成熟的证券市场,投资者可以快捷的将资金从低生产效率的企业中撤出,投入到更有效率的企业之中,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然而证券市场充斥着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投资者很难分辨低效率和高效率的企业,同时所有的企业都声称自己是优秀的企业,这使真正优秀的企业也很难将自己同落后的企业在投资者心目中区分开来。这种情况给投资者和优秀的企业都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效率。投资银行的出现缓解了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投资银行作为证券市场上的一个信息发送者,帮助投资者投入大量成本进行研究寻找优质的企业,将市场上优质和劣质的企业区分开,使得优质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所需资金,而劣质的企业只能以较高的成本获取资金。投资者通过投资银行生产的信息来分辨优质和劣质企业,并支付合适的对价获得证券,证券发行企业也通过投资银行生产的信息来表明自己的质量,从而以合适的对价发行证券,获得投资。然而投资银行为了获得证券发行企业所提供的承销费用也有降低企业评估标准,生产虚假信息的可能。投资银行声誉理论认为,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投资银行发布了虚假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利益受损,下一次投资银行发布信息的时候,投资者对于信息的信任度就会降低,对于该投资银行承销的证券不愿支付较高的对价,从而优质企业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其他优质企业也会减少与该投资银行的合作,使得投资银行未来的市场份额下降,利益受损。对于高声誉的投资银行所发布的信息,投资者更加信任,并愿意支付与该信息匹配的对价,发行企业也能够获得合理的融资,投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也会维持在高位;一旦投资银行追求短期利益,发布虚假信息,就会获得市场的报复,市场份额就会下降。在这种市场机制作用下,投资银行为了长期利益,往往愿意将评估标准设定的很高,来维护自己的声誉。国外学者对成熟的证券市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成熟市场中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很好的运行,高声誉的投资银行受到投资者和发行企业的信任,投资者对其承销的证券IPO抑价要求更合理,而对低声誉的投资银行抑价要求更高。然而我国学者对我国股票市场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却发现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运行的有效性远不如成熟证券市场。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存在大量的行政管制所致,认为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是基于市场行为,而大量的行政管制影响了市场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初期有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最近十多年以来不断的市场化改革的进行,我国证券市场走过了审批制、通道制、保荐制等阶段,每个阶段的变革,将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进程往前推动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学者们发现,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行政审批部门对国有相关利益群体有所照顾,使得市场机制发生了扭曲。同时,我国民众在生活经历中常常也感受到行政部门对国有相关利益群体的保护和偏帮,因此,在我国民众心中常常有着“上面有人好办事”的心理。所以不少人猜测,政治资本和“关系”的存在,我国行政审批部门对于国有背景的投资银行有所照顾。本文顺应这个猜测,如果真实情况确是如此的话,投资银行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面所发送的信息就不仅仅是其所承销证券的质量,还包括它所承销的证券是否是受到照顾才得以上市的了。所以投资银行的声誉就不仅仅包括了他的执业质量,还包括了它的政治背景。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行到今天,我国行政审批部门的审核对于我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没有起到影响呢?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我国是否依然能够起到作用呢?我国行政审批部门是不是真的如民间猜测中对于国有背景的投资银行有所偏帮和照顾呢?我国国有背景的投资银行是否因为照顾的存在而不洁身自好,降低执业质量呢?有着成熟市场背景的合资投资银行是否由于其执业质量更好而受到投资者追捧呢?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就投资银行的政治资本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将以投资银行产权背景衡量的政治资本作为我国投资银行声誉资本的一部分,研究政治资本是否对我国A股公司IPO抑价带来显著影响。同时研究这个猜测的基础:我国证券监管部门是否真的对不同产权背景的投资银行保荐企业区别对待,这些不同产权背景的投资银行的执业质量是否有显著区别。因而,本文依照上述逻辑提出三个假设:假设一:投资银行的产权背景形成投资银行声誉资本的一部分影响发行证券的定价。假设二:不同产权背景的投资银行保荐上市的公司质量不同。假设三:国有背景的投资银行所推荐的拟上市公司更容易通过上市审核。本文选取新《证券法》开始实施的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之间在我国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总共获得989个有效样本,以投资银行产权背景的不同将他们区别开来,分别将不同产权背景的投资银行进行对比。对假设一设定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投资银行产权背景和声誉对IPO抑价影响的关系;对假设二设定Logit模型,研究投资银行产权背景与其保荐的企业在上市之后是否发生业绩变脸的关系;对假设三设定Logit模型,研究不同产权背景的投资银行所保荐的企业上市难易程度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A股市场上投资银行声誉与IPO抑价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投资者对于不同背景下投资银行的声誉认同度并不完全相同。合资背景的投资银行与国有及私有背景投资银行相比,同等声誉下,前者的IPO抑价更大,说明合资背景的投资银行更受到投资者和发行企业的信任和追捧;研究结果还显示,投资银行执业质量与其产权背景没有显著关系,没有哪一类产权背景的投资银行执业质量显著优于其他背景的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保荐企业通过发行审核的难度与其产权背景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没有哪一类产权背景的投资银行保荐的企业通过发行审核的难度低于其他背景的投资银行保荐的企业。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的进行,民众对于我国行政审批部门对于国有背景的投资银行有所照顾的猜测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同样,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不同产权背景下的投资银行的执业能力也没有显著的差距,合资投资银行并不比其他同行更加“慧眼识珠”,国有背景的投资银行也不会因为受到照顾而自甘堕落。另一方面,投资者却把这种猜测当成了真理,产生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心理,对合资背景的投资银行信任追捧。这种矛盾说明我国投资者投资决策的理性程度尚且不够,需要加强投资能力的教育。本文实证结果表明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在中国A股市场有显著体现,说明中国A股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改革的深入,大量的优秀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我国股票市场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市场效率也渐渐提高。本文对于我国A股市场投资者理性投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完善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