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就业空间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36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国际与国内发展背景下,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依托的载体——城市,促进城市良性发展,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成为当下国际与国内普遍重点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但众多单中心城市“城市病”问题突出,构建多中心城市纷纷成为各大城市的远景规划主张。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中部地区核心城市,武汉市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因此,本文以武汉市178个街道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第二、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探讨武汉市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特征与发展,深入剖析武汉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对面临空间重塑冲击下的武汉为其未来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共分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意义和文献梳理,为下文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武汉市就业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变。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和门槛值法得出武汉市呈现多中心的结构模式。2013年武汉市就业中心街道有21个,其中4个主中心街道。在中心城区集中分布,并且多靠近长江沿岸,以江汉区、江岸区居多。从变化上看,集聚状态变化不大,就业中心数量相比2008年有所减少。第三部分:武汉市就业空间形成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1)行业分布与就业中心分布之间的关系。通过核密度、最近邻距离和区位商法,得到武汉市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布特征:从企业分布密度角度看,第二产业及大部分生活性服务业部门呈现具有多个密度高值区的分散分布格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中心区集聚格局;从企业分布距离角度看,所有行业都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但是不同行业的集聚程度不同,房地产、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在就业中心街道的集聚程度更大。就业中心街道内行业分布特征可分为产业专业化和产业多样化两种类型,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主就业中心的行业所占比重更大,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对就业中心的贡献更大。(2)利用二值logsitic离散模型对武汉市就业空间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区位、交通可达性与劳动力可达性对武汉市就业中心的形成作用是较大的。其次是政策、服务业所占份额,制造业作用并不明显。第四部分: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提出应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中心的发展和就业空间结构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发展。
其他文献
仿下颌运动机器人在牙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力学和医疗康复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针对现有仿下颌运动机器人仿生性不足,为提高仿下颌机构的仿生性,更能真实再现人体下颌运动,本文基于人体口颌系统冗余驱动特性、下颌动作变刚度特性、人体肌肉单向拉力特性以及咀嚼肌附着点位置,提出一种基于绳索冗余驱动的仿下颌运动机构,并完成对该机构的运动学、力封闭工作空间、动力学、力优化分配和控制等相关工作。首先,根据人体下颌的
本文利用天津1980-2007年的年度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进一步分析了两者
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在具有正反馈特性的耦合机制下联动发展。该耦合机制下,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犹如相互咬合的齿轮,通过要素配置角度的经济增长和要素流动角度的结构优化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化,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服务创新的需求,对个人信用、社会消费和产业发展
研究了地面正常重力及卫星搭载微重力条件下Pd77.5 Au6 Si1 6 .5 合金的凝固组织形态的差异 .发现重力条件下的凝固组织为典型的树枝状初生相和典型的层片状共晶组织 ;而微重
<正>去年,南山服饰旗下的"DELLMA"缔尔玛刚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实,南山服饰的美誉度早已享誉全球,是里约奥运会中国高尔夫国家队正装以及伦敦奥运会奥组委正装的提供商
Notch基因首先在果蝇体内发现,由于该基因的缺失会导致果蝇翅膀边缘出现缺口(notch)而得名。Notch信号传导通路广泛存在于脊椎与非脊椎动物体内,它是决定细胞命运的重要路径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与体育的高度结合,是体育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探讨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揭示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学及学生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的关于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称之为模糊推理建模法,它可以作为不同于熟知的机理建模法和系统辨识建模法的第3种建模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逻辑系统的插值机
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模型,得到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互馈条件。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且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