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肠道机器人诊查系统及其运动相容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型肠道机器人诊查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传统消化道内窥镜最具前景的替代方式之一,已成为国内外医疗器械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968)以及上海市科委项目(14Z111220025)为依托,结合微型机器人运动学、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微型系统的通信与控制技术、以及肠道组织生物力学,对微型肠道机器人诊查系统及其与肠道之间的运动相容性进行详细研究和实验验证,力图探索一种微创/无创的肠道疾病诊疗新途径。  人体肠道环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生理环境,具有非线性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了适应肠道的这种特殊环境,本文提出了一种微型肠道机器人诊查系统的解决方案。机器人采用扩张-伸缩式的运动原理,其运动系统中包含三个运动机构:前后两端的径向运动机构以及中部的轴向运动机构。设计了一种具有大伸缩直径比的旋转打开式径向运动机构,机构在缩回时的直径为14mm、最大可扩张直径为32mm、伸缩直径比为2.29、撑开肠道的力为0.9~2.55N;设计了一种结构紧凑的轴向运动机构,在机器人的中段为无线供能模块预留出了安装空间,轴向运动机构的设计行程为10.5mm,可产生2.97N的推力。  为了研究机器人与肠道之间的运动相容性,对扩张-伸缩式机器人在肠道中的运动进行了力学分析。文中分别建立了机器人驻留机构扩张肠道的模型以及机器人机身扩张肠道的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驻留机构和机器人机身扩张肠道后受到的轴向作用力。通过实验平台研究了机器人驻留机构和机器人机身在离体肠道内运动时的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机器人驻留机构的直径小于等于26mm时,驻留机构在肠道内受到的驻留力为0.1N~0.4N;当驻留机构的直径大于26mm时,驻留力迅速增加;机器人机身在肠道内受到的轴向作用力为0.1N~0.4N。  通过对扩张-伸缩式机器人在肠道中运动效率的分析,得出导致机器人运动效率降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机器人驻留机构驻留失效导致的步距损失、肠道压缩与拉伸导致的步距损失。文中建立了模型分析驻留失效导致步距损失出现的原因;建立了肠道压缩与拉伸的模型,并分别计算了由于肠道压缩与拉伸导致的步距损失。通过实验平台研究了机器人在离体肠道内的运动效率,水平平台实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在离体肠道内的运动效率在34.2%至63.7%之间,实际运行速度在0.62mm/s至1.29m m/s之间;斜坡实验平台结果表明,提高机器人径向运动机构的驻留能力有助于增强机器人的爬坡能力。  为了解决机器人的供能问题,设计了机器人的无线供能模块,其镶嵌式的接收线圈结构,既保证了线圈的放置空间,又不会增加机器人的机身直径和机身长度。设计了采用霍尔姆兹线圈结构作为发射线圈的无线能量发射模块;设计了无线能量接收模块,并采用高磁导率的铁氧体环形磁芯用于增强接收线圈附近的磁场。结合肠道机器人的特点以及通信要求,设计了具备双向通信能力的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由上位机、体外通信模块和体内通信模块组成。根据肠道机器人的控制任务要求,设计了机器人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中,基于肠道机器人运动机构的特点设计了对微型电机的双信号反馈控制:电流信号反馈加位置信号反馈,这种控制方式提高了机器人的稳定性。  设计、加工并装配了机器人样机,样机直径14mm、长度45m m、重量22.43g。基于机器人样机对机器人运动机构进行了力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机器人样机运动机构的力学特性与设计指标基本一致;测试了机器人样机的运动性能:机器人样机在垂直的柔性管道中上升速度为2.9mm/s、下降速度为3.3mm/s,机器人在刚性弯曲管道中的爬行速度为1.5mm/s,机器人在离体肠道下坡段、水平段、上坡段的爬行速度分别为1.2mm/s、0.7mm/s、和0.3mm/s;通过实验提出了机器人应对功率峰值的方案,并对机器人在无线供能环境下的无线通信模块性能、控制模块性能、运动机构性能以及视频模块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机器人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本文对微型肠道机器人诊查系统的运动原理与机构设计、机器人与肠道之间的运动相容性、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微型机电系统的通信与控制技术、微型系统的集成与测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工作对于微型肠道机器人诊查系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物联网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我国基于物联网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有必要加强会计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 ,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提
穿浪双体船作为一种高性能船舶,在快速性、稳定性和耐波性等各项性能上都表现优良,其高速轻盈、适用航区广,即使在恶劣海况下也能灵活穿梭,是海上高速客船、公务船、快艇等的首选
疲劳破坏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失效的主要模式之一,一直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小水线面双体船的结构疲劳问题开展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船体结构
反求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复杂曲面测量的目的不再局限于被测曲面质量指标的获取与评判,更重要的是工件模型表面的数字化测量。因为在反求工程中为了精确的重构出实物
螺旋桨及其衍生出来的特种推进器是现代舰船最常用的推进装置。其性能对舰船的快速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螺旋桨诱导的船体振动、空泡及噪声等对舰船结构强度、隐身性能、
对档案库房进行实时监控是档案库房安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数据采集中,过去通常是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库房环境信息的采集,因此,基于有线组网技术的档案库房安防系统被纷纷推
人脸图像与年龄关系的研究是人像处理领域的重要课题,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个人身份证明、公安部门抓捕逃犯、模拟人像查询等存在人脸年
动力分析是船舶结构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固有频率、模态和响应分析,其中固有频率和模态分析是基础。对于大型复杂构件,很难给出固有频率解析解,通常采用有限元法等数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