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山区是北京西南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也是京郊重要的绿色食品产地之一,以张坊磨盘柿等绿色食品为主的主导产业群日渐成形,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都市农业初露端倪。伴随着房山区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质量的好坏、如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制约房山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采样、测定和分析,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对房山区大区域内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初次评价基础上,采用AHP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权重,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发展绿色食品基地的潜力探讨,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为房山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提供参考。本研究对房山区域内22个乡镇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果园、林地进行采样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肥力指标和重金属指标,其中土壤肥力指标包括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重金属指标包括铜、铅、镉、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化学性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一性。不仅各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差别,每种土地利用类型内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异,说明人类活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对上述测定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理论上所有土壤均符合A级绿色食品产地质量标准,可以发展绿色食品。但不同地区发展绿色食品基地的潜力大小却大相径庭,因此在初评价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了发展绿色食品基地的潜力分析,蒲洼乡、霞云岭镇、十渡镇、土壤环境质量最优,十分适合发展绿色食品基地。张坊镇、琉璃河镇、长阳镇、大安山镇、史家营镇土壤质量较优,较适合发展绿色食品基地,可以因地制宜,种植适合的作物,燕山地区、河北镇、大石窝镇、长沟镇、良乡镇、周口店镇土壤质量最差,虽然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但不建议发展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