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功能和肌肉募集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门诊进行康复训练,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43例(男24例,女19例),基线资料中患儿的年龄为24个月-128个月(73个月±30)。 2.研究方法:入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5Hz rTMS刺激+功能训练,21例)和对照组(假rTMS刺激+功能训练,22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时间点,应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中的D、E两项观察跑跳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了解患儿肢体肌张力变化;应用九柱孔测试观察患儿手指灵活度的变化;采用上肢功能测试(UEFT)观察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使用表面肌电图检测前臂活动时肌肉募集情况。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与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患儿的一般资料和基线数据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每组患儿治疗后2周和4周的结果与治疗前的差异,经Mauchly球形检验,若P<0.05,不满足协方差矩阵球形检验,需要对结果进行校正,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2周、4周的结果之间的差异。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儿腕部与踝部的肌张力(MAS得分)的变化在治疗前后,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MS组患儿患侧腕部的肌张力(MAS得分)在治疗2周、4周后改变率较对照组明显,经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偏瘫肢体肘、髋、膝和踝部肌张力(MAS得分)的改变率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得分)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均高于治疗前,使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GMFM得分的提高率在治疗4周后,rTMS组比对照组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两组患儿上肢整体运动功能(UEFT得分)在治疗后2周、4周均明显高于治疗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各时间点rTMS组患儿上肢整体运动功能(UEFT得分)的提高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两组患儿的九柱孔测试所需时间均少于治疗前,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所用时间的改善率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表面肌电信号数据的改变:使用患手最大用力抓握时,两组患儿双手腕伸屈肌的均方根值、积分肌电值和协同收缩率在治疗2周、4周后,以及两组间的改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6.所有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无不良事件出现,均可很好接受rTMS的治疗。 结论: 1.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结合功能训练、假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功能训练这两种技术均可缓解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肌张力,提高站立步行能力和改善患手功能。 2.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结合功能训练在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站立步行、患手功能,以及缓解肌张力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能,且所有患儿均可较好地耐受。 3.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功能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腕部的肌肉募集无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