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位论文针对稀土有机配合物载流子传输性能差、发光亮度和效率较低、稳定性不足等弱点,按照"分子设计"的思想,有目的地将载流子传输基团和含有不同极性的基团引入到有机配体中,合成了20种邻菲罗啉的衍生物,以它们为第二配体,二苯甲酰甲烷(DBM)为第一配体,合成了相应的20种铕(Ⅲ)三元配位化合物;将其中8种铕(Ⅲ)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制成了25种不同结构的电致发光器件;初步从理论上探讨含有不同极性基团、不同结构及不同载流子传输基团的第二配体对稀土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成膜性能、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为以稀土有机配合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作高效发光器件提供了认识基础.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首先介绍了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的一些基本概念、发光原理、发光性能影响因素、光谱及发光特点,评述有机电致发光与稀土有机电致发光研究的进展和存在问题.2、设计和合成了12种含不同极性基团的吡嗪类和咪唑类的邻菲洛啉衍生物,以它们为第二配体,二苯甲酰甲烷为第一配体,合成了相应的铕(Ⅲ)三元配合物,用<1>H NMR、质谱、元素分析及红外线光谱等表征手段确定配体和配合物的组成.3、设计、合成了8种含电子传输基团或空穴传输基团,或同时含有这两种基团的第二配体.4、选择了8种铕(Ⅲ)三元配合物,制备了单层、双层、三层或多层等不同结构的25种电致发光器件.总之,极性小、共轭性大小合适、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和输运性能较好而且平衡的配体为理想的第二配体,以它们合成的铕(Ⅲ)三元配合物为发光材料制备器件,能得到好的电致发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