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2-VO法脑缺血模型,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损伤中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表达的时向变化及其与神经缺陷评分(ND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脑缺血4小时组(B组)、脑缺血8小时组(C组)、脑缺血24小时组(D组),每组6只大鼠。参照大鼠2-VO法并改良,建立大脑急性缺血模型,A组麻醉后仅手术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并游离出迷走交感神经链,不做双侧动脉结扎和离断,缝合切口待苏醒后参照改良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法从意识、基本反射、感觉、运动、行为等方面进行评分,之后断头处死取双侧海马;B、C、D组均麻醉后实施手术暴露双侧颈总动脉,游离出双侧迷走交感神经链,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近心端与离心端,并于结扎段中点剪断颈总动脉,分别于术后4h(B组)、8h(C组)、24h(D组)断头处死后取双侧海马组织,各组处死前15min均先进行NDS评分;所有大鼠模型采用左侧海马行Western Blot检测AMPK、mTOR、p-AMPK、p-mTOR、p-4E-BP1和p-S6K1的表达情况,右侧海马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1)NDS评分的变化:与A相比, B组和C组的NDS评分均下降,但其值随时间点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组NDS评分最高,与A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海马组织AMPK和mTOR的活性变化:p-AMPK/AMPK的比值在脑组织缺血后升高,与A组相比,B组的比值最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C组逐渐减弱(p<0.01);D组的比值最低,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OR/mTOR的比值在脑组织缺血后均明显下降,与A组相比,B组比值最低,C组及D组其比值逐渐增高,D组的比值最高,但仍低于A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海马组织磷酸化S6K1和磷酸化4E-BP1的表达变化:p-s6k1在脑组织缺血后的表达明显减弱,与A组对比,B组最低(p<0.01),随缺血时间延长其表达呈递增趋势;D组最高,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4E-BP1的表达在脑缺血后各时间点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减弱,但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各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绘制散点图并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海马组织AMPK表达与mTOR表达呈负相关(r=-0.948, p<0.01),与NDS评分呈负相关(r=-0.826, p<0.01),mTOR的表达与NDS评分呈正相关(r=0.864,p<0.01)。结论:脑缺血后大鼠海马组织中AMPK/mTOR信号通路被激活,且呈相互拮抗的时向关系,其可通过改变下游S6K和4E-BP1的磷酸化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调控,AMPK的激活不利于早期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AMPK/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变可能影响缺血后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