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骼肌是鱼体主要组成部分,其组成特征是鱼类肉质性状评价的重要基础。骨骼肌肌纤维的发育则是衡量鱼体生长的重要指标。为全面了解鳜(Sinipercachuatsi)肉质性状的组成特征和早期阶段骨骼肌纤维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
通过制作骨骼肌石蜡切片,比较了快肌和慢肌两种类型骨骼肌的组织学特征,快肌、慢肌肌纤维细胞横截面均呈不规则形状,位置和直径大小存在差别。快肌纤维细胞呈多角状,直径较大(50.0-91.5μm),肌纤维间结缔组织较发达;慢肌纤维细胞边缘圆润,直径较小(12.2-44.2μm)。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了鳜快肌和慢肌的蛋白质组成特征,发现了慢肌在50-60ku和10-15ku大小的条带中存在差异。克隆了快肌和慢肌肌球蛋白重链(MHC)S1结构域的序列,快肌和慢肌S1结构域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2523bp、2520bp,编码841、84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为87.6%,以两个loop区的差异最大。研究结果表明,鳜快肌、慢肌在肌纤维细胞形态、蛋白质组成以及肌球蛋白重链分子结构上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其担负不同的运动功能相关。
制作孵化后1-41日龄骨骼肌背右侧第一肌节石蜡切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该肌节中肌纤维的数目和面积,分析了鳜骨骼肌纤维的增生和肥大生长特征。结果表明,鳜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生长同时包括数目增加(增生)和面积增大(肥大),背侧第一肌节中肌纤维总数由40个增加到520个,肌纤维总面积由805.30μm2增加到186422.77μm2。其中,孵化后1-9日龄,肌纤维相对增生数目下降,相对增加面积缓慢上升,相对增加面积中增生生长的贡献率由60.53%降至8.8%,肥大生长则与之相反;9-15日龄,肌纤维相对增生数目呈现上升,相对增加面积相对平缓,相对增加面积中增生生长的贡献率略呈上升(由8.8%上升至20.26%),肥大生长贡献率略有下降;15-41日龄,相对增生数目和相对增加面积均呈上升趋势,相对增加面积中增生生长的贡献率下降并趋于平稳,肥大生长贡献率由79.79%上升到87.41%,成为优势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