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运动学和表面肌电分析,观察膝过伸的步态特点,并从运动学和肌电信号方面分析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能力的主要因素,从而探讨膝过伸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期间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26例脑卒中偏瘫膝过伸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等与实验组相匹配的20例健康同龄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学和表面肌电数据进行同步采集,从运动学及肌电方面观察膝过伸患者的步态特点,同时将其与步行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与对照组同侧相比,膝过伸患者的步长、步频减小,步速减慢,支撑期百分比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过伸患侧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最大伸髋、屈膝、踝背屈角度减小,最大伸膝角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最大屈髋角度减小和踝跖屈角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下肢相比,膝过伸患者患侧支撑期百分百、髋、膝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髋、屈膝和踝关节背屈角度减小,最大伸膝和踝跖屈角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能力与步频、支撑相百分比、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膝和最大踝跖屈角度均相关。与对照组同侧相比,膝过伸患者患侧臀大肌的RMS增加,股四头肌内侧头、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RMS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侧股二头肌、股直肌、股四头肌外侧头和胫前肌的RM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下肢相比,实验组患侧股四头肌内侧头、胫前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RM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臀大肌的RMS增加,股直肌、股四头肌外侧头、股二头肌的RMS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仅与腓肠肌的RMS有相关性(P<0.05),与臀大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内外侧头、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在单支撑期的RMS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主要表现为下肢关节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尤其是伸髋、屈膝和踝背屈活动障碍。2、膝过伸患者患侧下肢除臀大肌外,其余关键肌的肌电信号普遍降低,尤其是股四头肌内侧头、腓肠肌和比目鱼肌。3、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降低,其中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活动受限以及腓肠肌痉挛与步行速度存在相关性,是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功能的主要因素。4、股内侧头无力和小腿三头肌痉挛是膝过伸发生的机制之一。5、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可定量、客观、准确、动态的评定脑卒中偏瘫膝过伸步态,对临床康复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