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药防治各种慢性病在国内外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视,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受到了业界的重视。其在控制蛋白尿、减缓CKD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而中药结肠透析治疗CKD因其经济便捷并且对延缓慢性肾脏病患者向ERSD发展有着比较显著的作用,受到了广大CKD患者的喜爱。中药结肠透析治疗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治疗,虽然其不能完全替代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等主流肾脏替代疗法,但由于其具有”简、便、廉”等特点,在临床上常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消化道症状比较明显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更是一种能够明显改善消化道症状的治疗手段。因此,关于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就成为了近些年来慢性肾脏病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关于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多是从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等较为微观、具体方面研究,少有从较为宏观、宽泛的方面研究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特从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再住院率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试图探讨中药结肠透析是否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再住院率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目的:在控制血压、控制蛋白尿等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观察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再住院率、平均住院间隔等相关情况以及中药结肠透析频率对患者再住院率、平均住院间隔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评价中药结肠透析在减少CKD患者的再住院率、平均住院间隔等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探讨影响患者再住院率的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筛选了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之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出院主要诊断为慢性肾脏病3-5期的非透析患者,根据相关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了188例患者,查阅并且收集其住院期间的相关病历资料,并根据其住院期间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中药结肠透析组与基础治疗组。然后通过查阅患者住院的相关病历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并记录患者的再住院次数,从而分析患者的再住院率及平均住院间隔。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了188例患者,其中8例患者失访。180例入选患者中中药结肠透析组119例,基础药物治疗组61例;研究期间共有45例患者进入透析阶段,其中中药结肠透析患者34例,基础药物治疗患者11例。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血肌酐、尿素氮、CKD分期)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3.中药结肠透析组半年内再住院率(13.45%)低于基础治疗组(27.87%);中药结肠透析组1年内再住院率(36.97%)与基础治疗组1年内再住院率(37.70%)无明显差异;中药结肠透析组2年内再住院率(50.42%)与基础治疗组2年内再住院率(49.18%)无明显差异。中药结肠透析组的平均住院间隔(262.82±170.202天)与基础治疗组(203.05±165.476天)无明显差异。4.中药结肠透析频率≤4次/周的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16.33%)与不做中药结肠透析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27.87%)无明显差异;中药结肠透析频率>4次/周的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12.86%)与不做中药结肠透析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27.87%)有显著差异。结论:1.中药结肠透析能够较为明显地降低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但对患者更长时间的再住院率尚无明确的证据证明有明显的影响。2.中药结肠透析对患者的平均住院间隔尚无确切的证据证明有明显的影响。3.中药结肠透析的频率能够显著地影响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中药结肠透析频率>4次/周便能够明显地降低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4.中药结肠透析能够显著地降低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