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产业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全球农业竞争的态势看,我国产业链经营水平仍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尤其是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说明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需要探索新的交易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治理机制。全产业链模式逐渐进入企业管理者视野,成为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范式,以案例研究方法,对雏鹰集团的全产业链模式进行了分析,试图得出全产业链模式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有关全产业链模式与食品安全方面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提炼出相关变量,建立起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研究命题,并最终通过案例研究方法进行验证。该分析框架认为全产业链模式本质上是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分工生产内部化,即从源头到终端、从农户到消费者形成一体化的内部治理机制,从而有助于企业提高食品安全控制。通过剖析雏鹰集团全产业链模式实施各个阶段与上下游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交易关系、治理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些变化以及变化对食品安全与组织绩效产生什么效果,揭示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了增加本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以充分满足理论研究对“三角证据”的要求;并按照案例研究的规范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编码归类;验证此前所提到的研究命题。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食品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专用性较强但是投资积极性不高、不确定性较大等特征,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食品安全问题频仍,通过采取内部治理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但同时科层制的增加导致了管理成本的上升,降低了组织绩效;其次,食品企业的全产业链模式可以以轻资产模式替代重资产模式,形成一个以股权控制、可追溯系统、深化分工为基础的内部治理机制,这种内部治理机制是不断演进的,有助于农业生产工业化、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科层制引起日益凸显的交易成本不经济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保障了食品安全。演进的核心在于将可以标准化的环节采取轻资产控制,而公司则应掌握暂时无法标准化的阶段,并逐渐促进其标准化,逐渐引入市场机制,以便提高组织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