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对称震颤型帕金森病全脑结构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目的:本研究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WBM)方法来验证现有假说,即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可表现疾病特异性的灰质体积改变;同时探索灰质体积改变与症状较重侧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3.0 T MRI采集45例不对称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组的高分辨T1加权图像。首先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帕金森病患者组间灰质体积的差异。随后将左侧震颤较重的帕金森病患者图像进行左右翻转,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右侧震颤较重的帕金森病患者组间灰质体积的差异,并对两组灰质体积有差异的脑区和临床变量(例如:病程、震颤评分、mUPDRS和左旋多巴的每日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灰质体积明显减少的脑区包括:边缘叶、旁边缘叶和额叶的部分区域;灰质体积增加可见于运动相关区域(P<0.05,FWE校正)。部分图像翻转后,右侧震颤较重的帕金森病患者灰质体积明显减少的脑区包括左额上回内侧、左海马旁回、左杏仁核、左楔前叶、左丘脑和脑干;灰质体积增加可见于右小脑(P<0.001)。病程与左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呈负相关,与右小脑灰质体积呈正相关(P<0.05)。另外,病程与左丘脑灰质体积有正相关的趋势(P=0.056)。震颤评分与左额上回内侧、右小脑的灰质体积呈正相关俨<0.05)。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评分(mUPDRS)与右小脑灰质体积呈正相关,与左海马旁回灰质体积呈负相关(P<0.05)。左旋多巴的每日剂量与左丘脑和左海马旁回灰质体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提示震颤型帕金森病可表现小脑-丘脑环路结构异常,而丘脑萎缩可能是病理和补偿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VBM方法能客观、定量的发现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的脑灰质体积改变的区域,可以为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多区域受累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第二部分丘脑毁损术后对侧小脑可能参与缓解帕金森病震颤:短期静息态ReHo研究目的: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震颤,但是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我们运动静息态fMRI研究探索单侧丘脑毁损术对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短期ReHo改变,从而推测其缓解震颤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26例不对称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组参与本部分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依照丘脑毁损术的位置分为右侧手术组(rPD)和左侧手术组(1PD)。患者震颤程度用mUPDRS中的7项指标进行评估。患者在术前和手术后7天“关”状态下进行静息态MRI扫描,正常对照组仅扫描一次。我们将在体素水平探索与帕金森病震颤有关且丘脑毁损术能改变其活动的脑区。结果:单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可导致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和小脑局部功能改变。与术前相比,右侧手术的患者左小脑ReHo明显减低,左侧手术的患者小脑蚓部ReHo略减低,但术后ReHo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我们的结果证实右侧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左小脑(峰值坐标[-12,-54,-21]和[-9,-54,-18])的ReHo与震颤评分呈正相关,该位置手术导致的ΔReHo与手术对侧震颤评分变化呈正相关。类似的,左侧手术的患者类似的活动改变可见于右小脑(峰值坐标[3,-45,-15])。结论:与帕金森病震颤有关并且丘脑毁损术后发生ReHo改变的脑区位于小脑。丘脑毁损术的神经机制比较复杂,小脑在其中的功能改变不仅仅由于小脑-丘脑纤维束的破坏。第三部分脑区激活似然评估法在帕金森病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研究中的应用:Meta分析目的: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有关帕金森病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YBM)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索多个帕金森病研究结果中灰质结构改变的共性,可帮助研究者理解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199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1日有关帕金森病的VBM研究。纳入研究的结果报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灰质结构在全脑水平的改变。该灰质差异可用脑区激活似然评估法(ALE)进行分析。结果:纳入42项研究,共包括1253例帕金森病患者和1037例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灰质萎缩可见于大脑皮层、壳核和小脑嘴部。帕金森病不合并非运动症状患者,灰质萎缩区域类似,包括大脑皮层、壳核和小脑扁桃体。结论:该Meta分析证实右壳核和小脑是帕金森病疾病特异性改变的脑区。脑区激活似然评估法能定量分析多个VBM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帕金森病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