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作为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死亡率较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测这些高危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早期识别CHF的高危患者及预后,并制定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一直备受临床医生的关注。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 HRT)是评价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心电学指标,自主神经的调节平衡依赖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互相补充和拮抗。迷走神经兴奋时能增加室颤阈值,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失衡后,迷走神经功能减弱,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因此,可以通过检测HRT的变化来反映CHF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和发现CHF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高危患者。本研究旨在为CHF患者危险分层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的CHF患者120例作为CHF组,且动态心电图符合检测HRT的要求,同期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心脏疾患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将CHF组分为轻度CHF组(心功能Ⅰ~Ⅱ级,n=72)和中重度CHF组(心功能Ⅲ~Ⅳ级,n=48)两个亚组;根据HRT参数(TO、TS)组成不同将CHF组分为HRTO组(TO、TS均正常)、HRT1(TO或TS之一异常)、HRT2(TO、TS均异常)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变异性时域(SDNN),平均心率、室性早搏前心率(HRVPC)以及RR间期,计算HRT指标(TO、TS、TD)。放射免疫法检测B型脑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CHF组与对照组、CHF各亚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分析HRT各指标与年龄、性别、平均心率、HRVPC、SDNN、LAD、LVEDD、LVEF、BNP等的相关性,并通过电话、门诊复查等方式随访3-21个月,记录CHF患者再发心脏事件(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加重再入院)的不良预后,进一步行Logitic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HF组TO、TD、LVEDD、LAD、B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S、SDNN、 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轻度CHF组TO、TD、BNP、LVEDD明显低于中重度CHF组,轻度CHF组TS、LVEF明显高于中重度CHF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HF组HRT参数与其他高危预测指标相关性分析,TO与LVEF、SDNN呈负相关(P<0.05);TS与HRvpc、 BNP呈负相关(P<0.05),与SDNN呈正相关(P<0.05);TD与HRVPC、LVEF、SDNN、BNP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HRT各指标与年龄、性别、平均心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4.随访3-21个月,对再发心脏事件组与非再发心脏事件组进行回归分析显示,HRT特别是当TD、TO、TS结合作为一个变量时,对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强,HRT可作为CHF患者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指标,其预测价值明显优于传统指标。结论:HRT现象在CHF患者中明显减弱,对心衰的严重程度的评价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TD、TO、TS结合作为一个变量时对CHF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其他高危预测指标,且TD不受其他传统指标的影响,有望成为CHF患者新的独立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