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建立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方法,我们以吴茱萸汤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和积累单味药主要成分的基础上,建立复方药效成分群快速发现和确认的方法,为质量控制中选取控制指标提供参考。
吴茱萸汤出于《伤寒论》,是治疗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厥阴头痛常用的经典方,现代临床仍应用其治疗多种疾病。本方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组成。依据其临床用药习惯(以水煎剂入药),推测其药效成分主要应集中于水溶性部位中。人参、生姜水溶性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已有研究,而有关吴茱萸、大枣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便于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对水溶性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吴茱萸水溶性部位分离得到7种成分,分别鉴定为柠檬黄素-3-O-β-葡萄糖苷(Lcs)、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6”→1”’)-α-L-鼠李糖苷(Irs)、吴茱萸酰胺、去氢吴茱萸碱(Dhe)、吴茱萸次碱(Ru)、吴茱萸碱(Ev)、吴茱萸内酯(柠檬苦素,Li);两个黄酮类成分为从本属中首次分离。从大枣水溶性部位分离得到8种成分,分别鉴定为对羟基-间甲氧基苯甲酸、东莨菪内酯、酸枣仁皂苷B、齐墩果酸、槲皮素、无刺枣苄苷Ⅱ、芦丁、胡萝卜苷,其中对羟基-间甲氧基苯甲酸、东莨菪内酯两种成分为从本属中首次分离,槲皮素、无刺枣苄苷Ⅱ、胡萝卜苷三种成分为从本植物中首次分离。
为确认复方的药效成分群,我们提出“复方成分群>>吸收成分群>药效成分群”的假说。首先对吴茱萸汤吸收入血成分进行研究。采用体内模型法,大鼠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在门静脉取血,血样采用液质联用(LC-MS)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吴茱萸汤吸收进入血液的可确认成分为Irs、Rg1、Rb1、Re、Li、6-Gi等7种;成分进入血液的时间在给药后30min-60min之间;Re、6-Gi、Rb1代谢较快。该结果为选择吴茱萸汤质量控制指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质量控制工作者而言,通过体内模型检测吸收成分进而寻找药效成分,可能存在以下困难:药物口服吸收量小,易受到体内各种物质的干扰而难以检出;需要掌握一定动物实验技能;需要精密和大型仪器,测试费用高。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体外方法,我们随后采用体外模型--外翻肠囊法进行吴茱萸汤肠吸收的研究,并将其与体内实验进行比较。结果发现,7种入血成分均可用HPLC在肠囊吸收液中检出,Li、6-Gi和Rg1的吸收速度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较快,但成分体外进入空肠时间比入血时间要晚约30min,说明两种模型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检测外翻肠囊实验中空肠段60min-90min的样品推测可能吸收入血的成分。外翻肠囊模型可为确定“哪些成分可能吸收入血”提供借鉴。
上述研究证明,采用外翻肠囊法可部分地代替入血成分检测,为寻找复杂体系--中药或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选择复方质量控制指标提供快速、简便和低成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