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动态传承与运行机制——以重庆市綦江县刘家乐班为个案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2008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綦江县永城镇刘家乐班系巴渝吹打的一个分支,明末清初时创立于湖北孝感犀牛坪,乐班第七代传人刘继梳携乐进入重庆万盛,后由第十三代传人迁至綦江,至今约520年历史。由于环境及诸多因素影响,其生存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006年永城吹打被收录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后,受到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重视,并开展抢救保护和扶持工作,初见成效。   本论文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刘家乐班为个案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刘家乐班的音乐建构演变历程、动态传承、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场域的描述和分析,探求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綦江刘家乐班在当今社会中的经济维系与生存状态,以及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动态传承。刘家乐班的存在与生存状态不仅象征着巴渝各地传统丧葬礼俗的延续与继承,同时也是巴渝城乡习俗文化发展的一个表征;其五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史正是传承主体的主位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种依据市场需求灵活的经营策略的总体体现。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学位
期刊
城市雕塑作为一门公共艺术,与其所在的城市建筑环境、地域文化、市井生活相结合,反映一个城市独特的气息,使这种特色能够物化并且留存下来,因此深受大众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
人口老龄化随着代际结构失衡的出现、人口地域流动性加强、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而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现象,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单一的社会养老都不能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养老环境。近
学位
对于弦乐艺术来说,十九世纪的西方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随着浪漫主义乐派音乐的日趋成熟,小提琴的音乐创作及发展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众多的学派及代表人物中,十九世纪意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