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綦江县永城镇刘家乐班系巴渝吹打的一个分支,明末清初时创立于湖北孝感犀牛坪,乐班第七代传人刘继梳携乐进入重庆万盛,后由第十三代传人迁至綦江,至今约520年历史。由于环境及诸多因素影响,其生存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006年永城吹打被收录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后,受到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重视,并开展抢救保护和扶持工作,初见成效。
本论文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刘家乐班为个案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刘家乐班的音乐建构演变历程、动态传承、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场域的描述和分析,探求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綦江刘家乐班在当今社会中的经济维系与生存状态,以及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动态传承。刘家乐班的存在与生存状态不仅象征着巴渝各地传统丧葬礼俗的延续与继承,同时也是巴渝城乡习俗文化发展的一个表征;其五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史正是传承主体的主位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种依据市场需求灵活的经营策略的总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