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粹的水墨山水画在山水画史上一度被提升至相当的思想高度,但在绘画实践中,它并没有整体的数量及质量上的优势。从唐宋的青绿山水到元代兴起的浅绛山水,以及偶尔为之的没骨山水和金碧山水,笔墨在中国设色山水画中占据着时轻时重的地位,色彩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山水画的设色经历了石色复合到水色复合、厚涂到薄涂的转变,但都离不开花青与赭石二色的运用。花青和赭石的选择与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诗性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与西方偏重理性的绘画思维相比较,这是中国传统色彩观在视觉艺术上的体现。青赭以最具代表性的冷暖色系表达了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花青和赭石相关的色彩词在古代汉语中蕴含着细微的差别,进入当代后,大部分词语已远离人们的生活。花青颜料来源于草本蓝,属植物色,赭石来源于赤铁矿,属矿物色,它们的色彩测定不是绝对的数值,而有着大致的色彩范围。花青和赭石的制作历史悠久,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经验。青赭的发色效果与纸质、胶矾、颜料颗粒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紫外光照射和干燥高温的影响下,花青和赭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褪色。中国山水画分类的依据主要在设色的方法。在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绛山水和没骨山水中,花青和赭石对浅绛山水的影响最为明显,对其它形式的设色山水画也存在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国设色山水画中青赭与水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南朝的随类赋彩、宋人的法度、元人的尚意至明清东西方的交融,青赭在山水画中的地位随时代变化产生了相应的调整。传统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着不同的色彩表现,青赭是它们设色的明显差别。本文由绘画本体出发,依从个人的感官体验,将颜色制作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分析了山水画家的创作法则和绘画理想,主要是对中国设色山水画的色彩主体语言及其演化所进行的技法性探究。研究花青与赭石的问题,对我们加深理解古代山水画家的审美思想,传承独特的中国山水画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冀望本文能对山水画的实际创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