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演变研究,能够为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上海作为研究区域,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类设施1783条数据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历史地理学以及空间数据可视化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支撑,研究从开埠至今,百年来不同时期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在数量、模式以及趋势上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开埠后抗战前、解放建国前、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四个时期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得到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历程。本文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填补了解放前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研究的空白,完整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数据,丰富了公共文化设施的理论;另一方面,根据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加快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为上海城市规划给予决策依据,并为其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提供美丽蓝图。百年来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经历了三次由少到多,由多变少的过程。各区县发展速度差异大,郊区设施数量发展速度总体比市区发展速度快。各方向发展程度也不一致,西南发展最快,北面发展速度最慢。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占有量越发不平衡,非中心区人均文化设施明显较低。上海公共文化设施一直处于集聚分布特征,且集聚程度加剧,并由原来“中心集聚,外围离散”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中心大集聚,外围小集聚”的模式,并且中心集聚范围逐步扩大,外围小集聚区域多为区县中心。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趋势特征明显。解放前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中心由东向西移动,解放后逐步朝东南处移动,并一直处在徐汇区,分布方向由原来“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的趋势发展。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在解放前主要受到政策因素、租界因素、历史遗留因素以及战争因素的影响。解放后,主要受到政府政策因素和人口需求因素影响,改革开放后还受到经济发展因素和交通区位因素的影响。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在未来发展中要平衡好市区与郊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平衡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四方的发展速度,规划好金山、松江、嘉定、宝山等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其设施的发展速度跟上人口规模发展速度及城市化进程。同时建议其他二、三线城市在发展规划公共文化设施时,提前考虑人口需求、交通区位、经济发展等因素,齐头并进将公共文化设施发展得更好,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