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载药缓释膜片的制备及其对大鼠TON模型中RGC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cool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
  为改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障碍,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具有三维立体结构和药物缓控释的神经修复载药膜片.通过在损伤处局部给药的方式来保护残存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s,RGCs)和促进视神经轴突再生.通过理化表征和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筛选出适合载药的复合载药膜片.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初步探明复合载药膜片是否能短期抑制视神经损伤处炎症介质的释放、延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和增加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以期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视神经损伤提供新思路及实验依据.
  实验方法:
  1.以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acid),PLGA)和胶原蛋白(Collagen,COL)为原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4种不同比例(PLGA、PLGA∶COL=3∶1、PLGA∶COL=1∶1、PLGA∶COL=1∶3)具有微孔结构纳米纤维层的静纺膜,通过微观结构、亲水性、力学性能、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等调整工艺参数,优选两种比例构建双层复合载药膜片.
  2.通过溶液共混载入模型药物法舒地尔,观察不同载药浓度对静纺膜理化性能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载药浓度.将法舒地尔(Fasudil,Fa)与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共同包载于复合膜片中,通过药物体外释放实验,检测载药膜片的药物释放行为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制备复合载药膜片.
  3.采用transwell细胞培养板共培养实验,运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CountingKit-8,CCK-8)细胞毒性活性检测法和Live/Dead细胞活性测定法,观察原代RGCs在载药材料环境下细胞活性、形貌和轴突延伸的情况,评价复合载药膜片的细胞相容性及药物对RGCs细胞存活率及形态的影响.
  4.将所制备复合载药视神经修复膜片植入到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中,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视网膜铺片计数,比较各实验组损伤后RGCs凋亡情况;通过病理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andEosin,HE)切片染色,观察损伤后炎症反应;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比较各实验组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评估复合载药修复膜片对损伤后视神经的修复效果.
  实验结果:
  1.PLGA/COL在保证胶原含量最大化的前提下得到稳定良好的PLGA/COL(3/1)电纺膜,其具有合适的断裂伸长率与弹性模量,作为里层材料,其良好的亲水性可作为脂溶性药物TA的载体;作为外层材料的PLGA电纺膜,在实验分组中拥有最大的抗拉强度的力学支撑,其疏水性特征可作为亲水性药物的载体,改善水溶性药物在基质中药物突释现象.通过连续的分层电纺技术制作复合载药膜片,其力学性能、亲水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体外药物释放的结果都符合植入载药材料标准.
  2.原代RGCs细胞与复合载药膜片运用transwell板共培养,RGCs细胞生长状态良好,说明复合载药膜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具有延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效果,Live/Dead染色实验显示细胞形态轴突生长更显著.
  3.将复合载药膜片植入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对视神经损伤进行局部修复,视网膜免疫荧光铺片结果提示复合载药膜片在短期内能延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病理HE染色提示复合载药膜片组释放的TA药物能有效地控制损伤后炎症,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复合载药膜片组释放的法舒地尔药物能提高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Protein,GAP-43)的表达.
  实验结论:
  1.复合载药缓释膜片具有较好的微观结构、亲水性、机械性能、降解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缓慢控制释放所包载的药物.
  2.复合载药缓释膜片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体外共培养能延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3.初步研究复合载药缓释膜片通过在视神经损伤处缓慢释放药物,能在短期内可改善和控制损伤处的炎症反应,增加GAP-43的表达,延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4.局部给药形式对损伤后视神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和修复疗效.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并不同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通过相干光断层成像(OCT)进行黄斑形态的观察,同时比较在不同裂孔直径下不同填充气体对术后黄斑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iMH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方法  本课题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20
实验目的:  本论文拟采用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地塞米松)通过离子键成胶策略构建一系列新型眼部药物输送体系,用于解决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水溶性差的关键科学问题,期望能在眼局部给药后,有效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为眼科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实验方法:  本文采用不同阳离子水溶液与1,4-丁二酸化地塞米松(Dex-SA)物理混合获得一系列地塞米松超分子水凝胶;采用流变仪、透射
研究目的:  修订出科学有效的筛查版视疲劳量表,探讨我国眼科医生视疲劳发生情况,并分析视疲劳的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于2017年6月6日~2017年6月12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范围内眼科医生进行调查,问卷包含两个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和筛查版视疲劳量表。基本信息包含眼科医生所在医院、性别等个人信息和工作、睡眠情况等内容;筛查版视疲劳量表包含11个条目。对问卷分析后得出眼科医生视疲劳患病率,
学位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基线的盘周脉络膜层毛细血管缺失(Parapapillarychoroidalmicrovasculaturedropout,MvD)与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的进展的关系。以此来探讨视网膜血流灌注和青光眼神经纤维损伤之间的联系。  方法:  本研究设计采用纵向队列研究,对来自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病人(N
目的:研究和评价了一种新型的眼科测量仪器,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LenstarLS900),与传统临床上的金标准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相比,在硅油填充眼中对眼部生物学参数测量的精确性和相关性,并且对其预测硅油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度数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  方法:本实验属于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了从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之间,单眼硅油填充眼合并白内
学位
目的  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是视网膜最外层的单细胞层状结构,其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外节与Bruch膜之间,为血-视网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RPE为光感受器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同时吞噬掉光感受器细胞代谢产生的外节结构,并参与视黄醛的再生循环,对维持光感受器细胞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PE细胞会向基底方向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起到维持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