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涉及两种文化间的交流。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国特有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然而目的语读者相应的认知语境的缺失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本文采用白先勇自译的《台北人》英译本为例,以关联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来探讨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德国学者Ernst-August Gutt首次将关联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认为翻译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翻译的目的在于使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即目的语读者能找到译文与其认知环境间的最佳关联。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首先对文化负载词本身以及可译性限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释,其次依据奈达(Nida)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列出《台北人》中全部的文化负载词并从中选出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五种层面的文化负载词各三十个作为样本,对这些样本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比较和定量分析,从中发现白先勇自译时翻译策略的选择趋势。最后,本文探讨了白先勇所采用的两种主要翻译策略,即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是如何使得他对文化负载词的自译客观上遵循了关联原则,实现了最佳关联性的传递。 通过对《台北人》英译本中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具体应用的分析,本文作者发现:在翻译生态、物质、社会和宗教四方面文化负载词时,白先勇着重选择直接翻译;然而在翻译语言文化负载词时,白先勇则倾向于采用间接翻译。白先勇采用直接翻译来保留原语文化精髓,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外来文化的美感,读者需要更多的推导努力来获得更多的语境效果,从而达到使自己的写作意图和读者的期待相吻合;间接翻译的采用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在认知语境中找到关联,以最少的处理努力获得相似的语境效果,从而传递了最佳关联。虽然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但都客观上遵循了关联原则,因此,作者认为:与传统的忠实原则相比,最佳关联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能够使翻译更具动态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能达到文化上的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