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m_197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政策和制度随着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所难免。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国货币政策在近些年应当如何应对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其中我国应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政策目标是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本文根据国内外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实践,认为将通货膨胀确定为货币政策的目标的时机或在慢慢成熟,我国可以缓步向其推进(以下简称“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前瞻性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一制度下中央银行并非依靠传统的中介目标,比如汇率或者货币供应量,而是通过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来实现最终目标。尽管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是这种制度为实施国所带来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包括通货膨胀率显著下降,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加且可信性也得到了提高。本文研究主要通过问题发现、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四步来展开。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案例分析、计量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比较了最先使用通胀目标制的新西兰、工业化国家加拿大和新兴市场国家以色列在实行通胀目标制时的相关情况,分析了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政策引进的相关措施和实施效果,并归纳出相关经验;通过计量与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借鉴了“双重差分模型”的计量方法,估计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各实施国在实施前后通货膨胀率所产生的政策影响。在此基础上,把实施国分为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分别与未实施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加入我国的数据,对比我国与两组国家的相关数值指标。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合理地有针对性地介绍通货膨胀目标制,并考察这种制度是否适用于中国。本文期望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贡献:首先,本文全面考察了40个国家从1985年到2011年的数据,并设置处理组和对比组,以期得到更准确的结论;其次,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起源、特征、国际经验等不同方而对通胀目标制进行详细分析,力求连贯和完整;最后,综合考虑通货膨胀目标制所要求的制度前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现阶段是否适用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实施通胀目标制确实给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虽然实行通胀目标制有莫大的好处,且国内学者的呼声也很高,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框架,想要成功必须与各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而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在一些环境和制度上还不大成熟。因此本文得出,我国目前暂不完全具备转向通胀目标制的条件,但可以缓步向通胀目标制的方向改进。
其他文献
教育部拟建立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表明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已从学校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层面。2011年9月底,39所"985工程"大学首度公开发布了各
基于调频连续波(FMCW)技术的干涉逆合成孔径雷达(InISAR)可以做到对目标的全天候、全天时自动成像监控,这相对于传统的光学红外成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InISAR系统结构
本文笔者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铁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我国地铁运营安全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强化对乘客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完善地铁运营风险管理软硬环境;保证
<正>我一连看了两遍《悲惨世界》。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最新音乐片。1980年音乐剧法语版在巴黎体育馆上演时观众达50万。英语版1985年轰动伦敦,成为音乐剧经典。《悲惨世
<正>2013年春运民航客流预计达3550万2013年春运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预计为355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2%。民航局要求各单位改进服务工作,及时准确掌握春运动态,提高服务质
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垃圾管理方式,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经济工具。广州市的垃圾收费实践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也不可避免碰到各种问题。克服这些问题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不全性脊髓损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控制是为了建筑企业获得利益,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本文在分析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强化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理
特殊的生存处境和自身的美学选择,形成了林庚30年代诗歌中错综复杂的“边城”知识分子心态。他的诗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耽爱古文化氛围与咀嚼荒凉萧索,理想与现实矛盾构成的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先后两次较为集中地批准建设了114家国家高新区。由于批建时间、政策扶持以及区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且同一高新区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