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体制下村级管理的强化——以竹村为个案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a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作为我国一直以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重中之重,农村的健康、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所以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维护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就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治理机制。村民自治是草根农民的伟大创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村民自治结构及功能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将促进整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但随着村民自治在广大农村的实践推广,许多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村民自治体制实施以来,尤其是在诸如湖南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的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村民自治制度始终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村民参与无法真正实现,村级公共管理也是问题百出。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管理体制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加强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创新农村公共管理方式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政治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湖南省竹村为个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查,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以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的推行为背景,以一个村的权力运作和管理实践为着眼点,对当前乡村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在发现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些问题的同时探讨一些实用的解决办法。本文分为三章来研究。引言部分,首先阐述本选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详细介绍对村民自治中的乡村治理的研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第一章,在对村民自治历史发展的回顾,介绍了其理论基础,为后面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通过对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和原因的探讨,探究乡村治理体制的发展规律,为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三章,就村民自治中乡村治理矛盾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意见。本文把村民自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制度,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对村民自治作了规范研究,以期达到深化村民自治、完善村级管理之目的。
其他文献
“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口流动”,人力资本的流动与配置比人力资本的生产更为复杂,它关系到被生产出来的人力资本能否得到最有效的分配和使用,关系到人力资本的价值能否
人力资本的投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数量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青海省同全国相比较则不具备优势,人力资源不但数量上缺少,而且
为了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差距,中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现代数字医疗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是863计划新增项目之一。课题组在项目相关调研中以前瞻性的眼光预见在我国不失时机地推行电子健康(e-health)的重大意义,决定将电子健康服务的需求和可接受性调研纳入课题,和昆明医学院健康与发展研究所合作在全国开展社会调查,对电子健康进行探索性研究。 “云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