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领导人作为各国的重要人物,其演讲常常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对国家领导人演讲的语言学研究大潮兴起,其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成为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纵观学界研究,大多拘囿于探索国家领导人使用隐喻类型、隐喻数量及隐喻认知机制,在探索国家领导人如何通过隐喻表达其执政哲学方面研究尚不多见。本文研究了习近平主席从2013年至2014年间面对大学生的6篇演讲,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统计了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种类,不同概念隐喻的数量及比例,并结合对话主义理论与概念隐喻理论,构建出“对话隐喻思维”模型,探索国家领导人如何通过概念隐喻建立“理解-被理解”和谐对话渠道,加强与大学生的对话。研究发现,习主席的演讲深刻地传达着其个人意识形态,其主题为国际关系、国家发展、教育等复杂抽象的政治内容,因此习主席使用了多种以大学生熟悉的事物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如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容器隐喻、水流隐喻、植物隐喻和人类隐喻等,以助大学生们理解。概念隐喻独特的认知特点将源域的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使听众更容易理解目标域,其映射机制将陌生的政治与大学生的日常体验感知对应起来,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其政治理念,缩短他们与领导人的心理距离,鼓励他们在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发展、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与其结成同盟,保持一致,实现双方的相互理解,从而号召共同行动。本文共计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理据、目标、方法等基本内容;第二章全面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国家领导人演讲的语言学研究,并指出了前人研究不足;为填补此研究空白,第三章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对话隐喻思维”模型;第四章在“对话隐喻思维(DMT)”模型理论框架下系统分析了6篇语料,探索习主席如何通过概念隐喻加强与大学生群体的对话;第五章呈现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缺陷,并提出了对相关话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本文结合了对话主义与隐喻理论,提出的新模型可以加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联系,为跨学科研究献出一份力量;同时,本文从哲学层面出发,探索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旨在为研究国家领导人演讲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