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植民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桑植土家族人民生活的体现,被誉为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它根植于土家族民间文化土壤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土家族文化,既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又是对族群施以文化濡染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音乐的展演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其中的文化精神在土家族社会中起着凝聚、整合社会文化力量强大而持久的功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文化与生境适应理论,以桑植县五道水镇为田野点,采取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将桑植土家族民歌置于土家族民族文化脉络中,对桑植土家族民歌产生、发展,以及与其周围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何适应发展进行探究,希望对桑植土家族民歌研究有一定的展拓。对桑植民歌的生境适应性研究,必须基于对其历史及艺术特征的充分理解与系统把握。桑植土家族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启蒙、发展、繁荣、扩充、创新五个时期。桑植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按体裁将它分为山歌、劳动歌、生活歌、礼仪风俗歌、花灯五大类。桑植民歌无论是在艺术的创造,还是在表情达意上,抑或是在音乐体裁、形式、内容等其它表现手段上,在曲式结构、旋律发展、节奏变化、衬词衬腔运用等方面,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性民族性风格特征。任何一种民族艺术都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对民族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桑植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土家族生存环境的反映。桑植土家族生存的地理、气候、植被等自然生境影响着民歌的产生与发展,从民歌音乐的旋律发展特征、节奏、曲体结构、唱腔、歌词内涵及民歌反映出的民族性格、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特征。桑植土家族生存的社会环境制约着桑植民歌内涵,因此,从桑植民歌中映射出土家族历史进程、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社会交往方式等文化特质。由此可见,桑植民歌的产生、发展、演变与其生存中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它是土家族代表性活动,体现了土家族文化内涵。本文基于对民间音乐艺术的生境适应性思考,进而认为桑植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对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保证桑植土家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得以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