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面,依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喜迎“十二连增”,2015年全年我国粮食产量62144万吨,较去年同比提升2.4%,增幅提升1.5PP;另一方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表示,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仍存在较大缺口,据估计中国每年消费粮食约64000至64500万吨左右,缺口约为2000至2500万吨。由于国内粮食产量有限,缺口部分主要依靠粮食进口来弥补,粮食自给自足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粮食数量安全尚未得到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口粮安全”(稻谷、小麦)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从粮食生产的整体环境来看,耕地面临着数量和质量双降的困境。伴随经济不断发展,对“退耕还林”等号召的响应以及交通运输、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可耕种面积逐年下降;另外,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酸碱化,甚至次生盐渍化,耕地质量出现下降。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带来了种粮劳动力的较少,水资源的污染和稀缺性均制约着粮食的增长,粮食安全仍不能高枕无忧,“口粮安全”应首当其冲得到重视。本文基于在校期间创新基金项目的前期的研究基础之上,对我国口粮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回顾国内外关于粮食生产效率相关理论和研究,综合梳理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粮食主产区口粮生产的现状,在借鉴相关学者分析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粮食主产区口粮生产效率测算问题。本文主要以Malmquist-DEA实证分析方法为基础,对我国13个粮食生产大省1995-2013年口粮生产效率情况进行测算。首先,结合相关研究及粮食生产实践,将化肥投入量、农药投入量、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口粮生产中的四项投入指标;将稻谷和小麦的年产量作为口粮生产的产出指标,搭建分析模型。随后,通过分析五项生产效率指标,得出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原因。最后,基于本文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我国粮食主产区口粮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口粮生产效率的相关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