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公路的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公路建设期间会对交通走廊带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涉及的面积呈线性分布。由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高速公路沿着沟道或者河道铺设,因此沿线两侧都是坡度比较高的边坡,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本文基于遥感数据源,利用GIS和RS技术,对黄土高原地区铜(川)黄(陵)高速公路沿线两侧400m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遥感影像选择公路建设前(1995年)、建设中(2000年)和建设完成后(2013年)三个时期进行动态分析。利用获取的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选取黄土高原地区交通走廊带水土流失的4个主要影响因子: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坡度、沟壑密度,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对其进行数据提取和等级划分,并将影响因子与水土流失强度对应关系确定,选定相应的权重值,进行图像叠加处理,求得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并制作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图,利用所得数据进行定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铜黄高速公路沿线400m范围内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①大于75%的植被覆盖度面积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7.31km2增加到2013年的12.79km2;植被覆盖度在60%~75%之间所占的面积从1995年的15.11km2增加到2013年的32.32km2,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明显上升。②沟壑密度(单位:km/km2)在2~3之间的面积为17.33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74%;在3~5之间的面积为30.55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43%,整体上沟壑密度分布稳定,研究区地表破碎程度较严重。③微坡(<5°)所占面积为14.33km2,占总面积的24.59%,主要集中在所建公路两端(K0-K10和K40-K70+20);急坡(25°~35°)和急陡坡(>35°)所占面积总共为4.72km2,站总面积的8.1%,主要分布在高程较高的区域(K10+80-K30+10)。④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林地所占面积明显上升,从1995年的10.89km2增加到2013年的17km2;坡耕地逐年减少,从1995年20.12km2减少到2013年的7.79km2;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建设用地所占面积从1995年的3.71km2增加到2013年的9.23km2;由于2000年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扰动,造成裸地所占面积从1995年0.07km2增加到2000年2.33km2,公路建设完成后,对扰动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和边坡防护措施,裸地面积减少到2013年的0.13km2。(2)分权重叠加影响因子,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评价水土流失强度。微度流失和轻度流失面积从1995年到2013年都有所增加,其它等级的流失强度面积都逐渐减低。(3)研究区高速公路1995年的水土流失量是137895t/a,到2000年水土流失量128290t/a,再到2013年水土流失量107540t/a,减少了30355t/a;1995年~2013年,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呈动态减弱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