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胆道造影评估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1)通过体外模型试验和体内临床试验,建立超声胆管造影的方法学,探讨超声胆管造影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
(2)探讨超声胆管造影在确定梗阻性胆道疾病的梗阻水平和梗阻原因的价值,总结胆总管结石、肿瘤性梗阻、炎症性梗阻的超声胆管造影表现,评估PUSC鉴别良恶性梗阻的能力;
(3)探讨经皮超声胆管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中的准确性和有用性;
材料与方法:
(1)以内径为0.5cm的胶管作为正常胆总管模型,在体外水槽模型下,观测不同深度下,各种不同浓度的超声造影剂信号的持续时间和衰减情况,以及重复造影的表现;选取30例同时进行了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的经皮超声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ultrasonic cholangiography,PUSC)病例,比较两者显示各级胆道的一致性。
(2)2007年3~2008年12月,112例因胆道梗阻行超声引导胆管内置管引流的患者在我科行经皮超声胆管造影,82例同时进行了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同时经手术或临床获得最终诊断的病例纳入本研究。男51例,女31例,年龄19~76岁,平均(53.5±13.6)岁。82例病例中,结石14例,炎症狭窄11例,硬化性胆管炎1例,无明确梗阻8例,肿瘤性病变48例(肝门部胆管肿瘤39例,壶腹癌9例)。其中49例经手术治疗获得手术病理资料;另外33例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CT或MR扫描)和3个月以上的追踪随访获得临床确诊。计算PUSC判断梗阻存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计算PUSC评估梗阻原因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计算PUSC鉴别良恶性梗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并与BUS及PTC比较。
(3)从39例肝门部胆管病变中,选取36例分别进行了二维超声、经皮超声胆道造影(PUSC)和经皮经肝X线胆道造影(PTC),并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肝门部胆道梗阻病例纳入本研究。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Bismuth分型的准确性。比较PUSC和PTC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分型的一致性。
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资料之间的差异,取双侧a=0.05。
结果:(1)随浓度增高,腔内造影剂信号后方衰减越明显,持续时间并不明显延长;表面线状高回声可以作为重复造影的提示征象;超声胆管造影与PTC显示各级胆道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2)经手术或临床证实,82例中有74例存在不同水平和不同程度的梗阻,剩下8例无明确梗阻。PUSC判断梗阻存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6%(73/74),87.5%(7/8)和97.6%(80/82)。PTC判断梗阻存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73/73),88.9%(8/9)和98.8%(81/82),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USC和PTC在判断肝门梗阻和肝外梗阻的程度上有一般(Kappa值=0.367)和极好(Kappa值=0.801)的一致性。PUSC(100%)和PTC(97.4%)在判断肝门部梗阻原因上无统计学差异,而在肝外梗阻组中,PUSC判断梗阻原因的准确性为93.0%(40/43)。PTC的准确率为76.7%(33/43),两者准确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4.44,P=0.035<0.05)。PUSC(95.3%)与PTC(93.0%)判断梗阻良恶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方值=0.212,P=0.645>0.05)。
(3)36例经手术或临床确诊并同时获得PTC结果的肝门部胆管癌进行了PUSC下的Bismuth分型评估。在30例获得手术分型并经病理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例中,BUS分型的准确率为23.3%(7/30),PUSC和PTC分型的准确率均为73.3%(22/30)。BUS分型结果与PUSC及PTC之间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USC和PTC分型具有一致性(kappa值=0.357)。
结论:
(1)超声胆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直接胆道造影方法,在临床上,1/300标准浓度的造影剂浓度能够获得合适的增强强度和持续时间。
(2) PUSC判断梗阻水平的准确性与PTC一致,但是在判断肝外梗阻性质的能力上优于PTC;PUSC在判断良恶性梗阻方面有一定意义;PUSC一定程度上能简化梗阻性黄疸的评估程序。
(3) PUSC提高了超声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能力,能够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准确的Bismuth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