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世纪中叶以前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将发生许多革命性的变化,能源领域也将面临着诸多挑战,能源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深入对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能源经济学理论及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对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内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途径和中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首先,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与构成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需求的现状,并就能源效率水平与国际上主要国家进行了比较。其次,论述了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动态经济计量学的协整和因果关系模型,实证地分析和探讨了总体和省市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差异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并就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第三,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并介绍了能源经济学的空间经济计量学理论模型与因素变量,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1999-2006年的截面省域数据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行了成因分析。第四,分别从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产业结构对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提出“十一五”节能降耗的实现途径和切实可行的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对策。论文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建立门限协整模型,我们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在1953-2006这个区间里,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协整形式,并不是以前文献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的线性协整关系,他们对误差修正项的调整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分阶段性,误差修正项值不同,调整的速度也不同。(2)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自相关关系(空间依赖性),因此,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传统上只从时间维度出发的研究思路,忽视空间维度的相关性和异质性,在理论上存在严重不足,与现实不符,必须在普通面板线性回归模型中描述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变量。(3)我国能源消费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直接关联。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经济结构不同,能源消费强度表现不同的差异性,1995~2002年总能源强度下降部门能源强度的技术节能贡献份额大,结构节能贡献小;2002年以后总能源强度呈上升趋势,此阶段内,部门能源强度的技术节能仍起作用,而部门结构节能贡献为负值,即由于此阶段内高耗能工业快速增长,结构重型化。结构变化造成总能源强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