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紫金山遗址燧石制品的功能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石器时代中期,浙江地区的旧石器面貌出现了重要变化,以往的类型和技术研究也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区域性特色。然而,功能研究的缺乏使得该地区以及南方地区的旧石器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于史前人类的行为也知之甚少。2014年,浙江长兴紫金山遗址出土了一批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制品。为探索当时复杂的人类行为,本文选择了 115件燧石制品,应用微痕分析揭示其燧石制品的功能,了解当时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并借助统计分析手段,寻找石制品的形态、技术特征与石制品的运动方式和加工对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这批燧石制品存在的功能性设计及其体现出的使用情况。经标本保存状况评估,8件因受后埋藏作用影响而被排除,根据其余标本的微痕观察结果,这批标本的使用率在63.5%-70.4%。73件标本上可观察到104处功能单位,其中12处为疑似使用痕迹,包括刮、切、锯、砍砸、钻动物类资源和植物类资源等活动。类型与功能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至少有14件标本为一器多用,石制品的专门化和标准化程度都不高。该遗址的维生资源以动植物二元结构为主,主要活动为屠宰/肢解动物,也可能制作木质工具和骨质工具,其中加工植物类物质可能制作复合工具的柄,也可能制成武器获取动物。形态——技术——功能研究显示这批燧石制品兼有权宜性技术与目的性修理,存在针对捆绑和手持的功能性设计,体现出对人力资源的考虑,反映出当时人类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捆绑痕迹的发现显示当时可能使用复合工具,就目前中国公开报道的微痕证据看,紫金山遗址尚属最早存在装柄行为的遗址。这为探讨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其他文献
以活性染料连续轧染的焙固法和轧烘轧蒸法工艺为讨论对象,阐述如何合理选择拼色染料;根据活性染料的特性及设备条件,如何制定初开车的处理措施.
介绍大豆蛋白纤维筒子纱练漂、染色工艺,详细分析每道工序的效果及筒子纱染色工艺的制定和实施要点.
以没食子酸加工废水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以色度和COD去除率为参考指标,研究了Fenton氧化、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复合絮凝的
研究目的:1.考察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特点及与其他恶性肿瘤、非肿瘤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区别。2.探讨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与感恩、领悟社会支
简要介绍了织物涂层胶的分类及特点,着重评述了有机硅涂层胶的特性、结构及应用,并展望了有机硅涂层胶的发展趋势。
系统评述了近年来活性染料的发展,包括发色体、活性基,特别是双活性基染料的生态染色性能与结构的关系,例如染料的发色强度、耐氯和耐汗日光牢度,染料的直接性、反应性与深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