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亦是全球碳收支的重要指标和参数。系统性研究青冈栎次生林生物量与碳密度的特点,可为栎类天然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和青冈栎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验林场青冈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杉木青冈栎针阔混交林、青冈栎甜槠常绿阔叶林、青冈栎拟赤杨混交林三种林分类型,设置标准地、重复采样,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以期发现研究区青冈栎次生林生物量及碳密度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测定青冈栎标准木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胸径、树高的不断增大,青冈栎生物量迅速增加,其生长遵循最优分配和异速生长的原则。青冈栎单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为:树干>树枝>树叶。树叶生物量占比在小径阶时最大,树枝生物量占比在中径阶时达到最大值,树干占比在各径阶均大于50%。18-22径阶时,青冈栎进入速生阶段,树枝、树干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增长的绝对值最大,分别达到了45.05kg、94.74kg、144.48kg,此时通过林木整枝、清除周围枯杂木、松土除草等方法为青冈栎的快速生长营造条件,从而达到增加生物量和碳汇的目的。 (2)青冈栎单株地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模拟时,二元幂函数W=a(D2H)为优选模型,决定系数均大于0.946,拟合精度高。其中,树干生物量方程为Ws=0.08(D2 H)0.872,树枝生物量方程为Wb=0.076(D2H)0.81,树叶生物量方程为Wl=0.09(D2H)0.597,据此编制青冈栎二元生物量表。 (3)杉木青冈栎针阔混交林、青冈栎甜槠常绿阔叶林、青冈栎拟赤杨混交林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依次为183.02t· hm-2、204.87t·hm-2、130.52t·hm-2。乔木层是构成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主体,三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77.22t·hm-2、196.48t·hm-2、121.61t·hm-2,占比均在93%以上。三种林分类型中,青冈栎单株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分别达到106.61kg、178.56kg、132.50kg,其中,青冈栎甜槠常绿阔叶林中的青冈栎单株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最大。青冈栎单株生物量除了在第二种类型中显著低于霸王木马尾松(3681.40kg)外,其他类型中均大于其他树种。由此可以得出青冈栎在这三种林分类型中生长良好,处于优势地位。 (4)利用重铬酸钾加热法测得乔木层各主要树种的平均含碳率分别为:杉木51.66%、青冈栎48.20%、甜槠46.44%,拟赤杨44.69%。器官含碳率中,杉木树叶最高,达到52.47%,拟赤杨树干最低,为44.26%。同一林分类型中,各层次间含碳率都不同,但均表现为草本层含碳率均明显低于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 (5)杉木青冈栎针阔混交林、青冈栎甜槠常绿阔叶林、青冈栎拟赤杨混交林碳密度分别为92.30t·hm-2、100.98t·hm-2、63.44t·hm-2,青冈栎甜槠常绿阔叶林的固碳能力最强。碳密度在林分各层次分布表现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