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气道是一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膜管腔结构,是人体颅颌面重要的生理结构,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发生和吞咽三方面。上气道在解剖形态上分为鼻咽、腭咽、舌咽和喉咽,其中腭咽和舌咽构成的上气道的发育与颅颌面结构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舌骨是人体中唯一一块不与其他骨形成关节,而是以韧带及肌肉连接着咽、下颌骨和颌骨,在语言、咀嚼、吞咽和维持呼吸道通畅时起必要的作用。上气道和舌骨不管在解剖还是功能上关系异常密切,其中,舌骨在保持上气道的大小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错颌畸形是口腔临床医生最常见的疾病,在正畸过程中会对上气道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本课题在排除异常矢状骨面型及各类上气道异常的前提下,观察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正常人群上气道的形态功能以及舌骨位置的研究。 目的:本实验应用头颅侧位片和腕式睡眠监测仪,研究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不同性别青年上气道形态功能及舌骨位置的差异,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 材料与方法:1.志愿者通过问卷(见附录一)和口腔临床检查,其中口腔临床检查主要包括①牙列为恒牙列;②磨牙、尖牙关系为Ⅰ类;③覆牙合、覆盖正常;④口内其他软硬组织均健康:无牙周炎、牙龈炎,检查牙槽、基骨及腭盖情况,检查唇舌系带、舌体,无唇腭裂手术,吞咽及发音功能正常;⑤口外及面部形态:无上下颌前突或发育不足,面部前面观左右两侧对称;⑥颞下颌关节无压痛、弹响,无运动受限。筛选出的志愿者接受本院耳鼻喉科提供的整夜Watch PAT200(腕式睡眠监测仪),筛选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阴性的志愿者,再结合本院口腔医学中心统一拍摄Ceph(头颅侧位片)。根据ANB的测量值选择骨性Ⅰ类青年志愿者60名(0.7°≤ANB≤4.7°、年龄为21~29岁),根据MP-FH角大小分为低角、均角、高角(MP-FH<22为低角组;22≤MP-FH≤32为均角组,MP-FH>32为高角组),其中低角组18名,均角组18名,高角组24名,女性34名,男性26名。 2.数据均由同一医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进行整理和测量,所有测量项目均测量3次,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 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气道形态功能和舌骨位置的测量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进行LSD法两两对比;对同一垂直骨面型不同性别间的上气道形态功能和舌骨位置的测量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不同垂直骨面型分组中只有JH(舌骨前上点与蝶鞍点到眼耳平面投影距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低角组最大,高角组最小,再经过LSD法两两比较后,JH(舌骨前上点与蝶鞍点到眼耳平面投影距离)测量结果低角组与高角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低角组JH(舌骨前上点与蝶鞍点到眼耳平面投影距离)均值10.57明显高于高角组均值4.35; 2.不同性别同一垂直骨面型分组测量结果中:均角组在H-C3(舌骨前上点到第三颈椎的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组的测量结果小于男性组,其余测量项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角组在JH(舌骨前上点与蝶鞍点到眼耳平面投影的距离)、MSaO2、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组的测量结果均大于男性组;低角组各测量值无差异。 结论:1.不同垂直骨面型分组的测量结果JH存在显著差异,表示不同垂直骨面型舌骨垂直向位置不同,低角组舌骨位置较均角组更偏下,均角组舌骨位置较高角组更偏下。 2.不同性别同一垂直骨面型分组的测量结果示均角组在H-C3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示不同性别舌骨水平向位置不同,女性舌骨水平向位置相较于男性更偏后;高角组在JH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示不同性别舌骨垂直向位置不同,女性舌骨垂直向位置相较于男性更偏下,高角组在MSaO2、LSaO2上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女性血氧饱和度值高于男性;低角组不同性别上气道形态功能及舌骨位置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