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建设工程就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对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正常运行、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有着重大影响。但是,从当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现状来看,问题十分严峻。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主要是以政府监管为主,一方面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和管理压力,另一方面不能够高效提升建筑物质量。因此,我国亟需一套有效的经济制度来转移工程质量风险,即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主要包括潜在缺陷保险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两部分,在国外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和体系。本文从我国建设工程市场现状实情出发,提出研究建设工程质量保险的意义。通过对建设工程质量保险的理论学习,理解其内在含义和运作机理。对我国现行的工程质量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继而,学习、总结国外的先进经验,梳理国外工程质量保险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总结我国建设工程质量保险的发展历程,探讨试点模式的特点,提出我国发展工程质量保险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通过多角度分析选择适合我国发展建设工程质量保险的模式。最后,提出我国发展建设工程质量保险的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实践和建议三个方面。理论方面,学习、研究了工程质量保险的含义、概念和运作机理,对保险理论、保险模型、保险程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认为强制性潜在缺陷保险以及鼓励性工程质量责任保险是适合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保险模式。实践方面,选取国外具有代表意义的四个国家,即法国、西班牙、英国和日本,探讨不同国家工程质量保险的发展历程、运作模式和特点,并根据工程质量保险是否强制性分类讨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国内部分,从2000年住宅性能认定体系成立开始,全面梳理工程质量保险发展的过程,对每一阶段的模式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建议方面,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针对适合我国发展建设工程质量保险的模式,从政府、保险公司、质量检查机构、建设单位与参建各方五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