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单组分药物与模拟受体的相互作用,这一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部分研究了毛细管电泳在中药成分分离中的应用,这一部分内容由第五章和第六章组成。第三章,以β-CD为人工受体,采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模型,测定了抗抑郁新药西酞普兰与β-CD的结合常数。采用三种数据处理方法,即双倒数法、y-倒数法和x-倒数法,进行数据处理,求得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620×102、1.425×102和1.404×102 L·mol-1。此研究为研究该药物与生物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第四章,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通用性受体,研究了它与广谱抗菌药物鱼腥草素钠(SH)的相互作用,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求得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072×104、3.845×104和3.791×104 L·mol-1。结果表明二者结合较强,结合比为1:1,此结合参数为进一步研究SH在体内的运输、分布以及活性提供了重要信息。第五章,建立了中药金银花中绿原酸类物质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方法。考察了各种参数对组分分离的影响。最终选定条件为:缓冲溶液组成为10 mmol/L的磷酸盐+20 mmol/L硼酸,含10%的甲醇(v/v),pH值为8.30;分离电压为25 kV;毛细管为内径50 μm,有效长度48.5 cm,总长度60 cm。此条件下获得了较满意的分离效果。此方法为进一步控制金银花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提供依据。同时初步考察了组分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绿原酸类组分在体内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六章,首次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应用于昆明山海棠片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条件为:缓冲组成为20 mmol/L 硼酸盐+30 mmol/L SDS,含30%的甲醇,pH值为8.00;分离电压为20 kV;毛细管为内径75 μm,有效长度39 cm,总长度50 cm。此条件下,提取物大致被分为8个组分。此方法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昆明山海棠及其制剂的成分分析以及质量控制。中药至今未能真正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主要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可靠的科学实验证实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若能将相互作用分析与成分的分离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实现药理学与化学成分的同时研究,能够从多层次、多水平上研究中药物质基础与药效的相关性。这有助于拓宽毛细管电泳的应用领域和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