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正畸弓丝或辅助装置所释放出的正畸力通过托槽作用于牙,控制其在牙槽骨内的三维运动。正畸临床矫治工作中通常期望施加于单个牙的正畸力为0.49牛顿(50克力)至1.47牛顿(150克力)之间,最高时希望达到1.96牛顿(200克力),因此托槽与牙釉面粘接的稳固性是影响正畸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托槽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牙釉面上,托槽底板、粘接剂和牙釉质表层构成一个粘接系统,这个系统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托槽与牙釉面的粘接强度。由于复合树脂粘接能力强,性能较稳定,目前临床上常用其作为牙釉质粘接剂,但有研究表明,复合树脂在口腔环境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这也是造成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釉质粘接强度衰减的原因之一。正畸复合树脂粘接剂在口腔环境中的生物降解直接表现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牙釉质表面微观形态变化。故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牙釉质表面微观形态和复合树脂的粘接性能变化受到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 目的:了解口内正畸治疗不同时期牙釉质表面微观形态的变化。探讨复合树脂在口腔环境内的生物降解程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方法:随机选取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需拔除牙276颗(69人)。纳入标准: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第一前磨牙,牙齿釉质发育良好,能根据试验需要在预定时间点拔除且不影响临床疗效。排除标准:颊面牙体缺损,颊面牙郑州大学20(抖届硕士毕业论文正崎治疗过程中牙釉质粘接面形态和复合树脂枯接性能变化的研究体龋坏,或因任何原因不能在预定时间点拔除的牙。患者年龄11一14岁,平均12.36岁。拟定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分组拔除。经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开展本项研究。来诊后由同一医师操作,对患者牙面进行清洁、干燥、酸蚀、涂布釉质涂剂、粘接托槽、定期复诊更换弓丝、去除托槽。每一临床操作步骤后拔除1组牙齿,共获得260颗牙齿,分别为未做任何处理组(A组)20颗、抛光组(B组)20颗、酸蚀组(c组)20颗、涂布釉质涂剂组(D组)20颗、粘接托槽1个月组(E组)43颗、粘接托槽3个月组(F组)41颗、粘接托槽6个月组(G组)40颗、粘接托槽9个月组(H组)39颗、去除托槽组(I组)17颗。将各组牙齿制备后,随机选出5颗用扫描电镜观察牙釉面形态。并用材料力学实验机对E、F、G、H各组剩余牙齿进行托槽粘接强度测试,测试后的牙釉面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粘接剂残留指数(ARI)。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O版统计软件包进行,以Q=0 .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结果:①扫描电镜下可见A组牙釉面附着一层获得性膜;B组牙釉面光滑平整,釉柱呈致密有规则的小六角形凸起;C组牙釉面呈规则的蜂窝状结构;D组牙釉面蜂窝状结构基本消失;E、F、G、H各组牙釉面部分覆盖粘接剂,部分显露出蜂窝状结构,但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其中粘接剂覆盖部分随时间延长在牙釉质粘接面上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5);I组牙釉面呈平滑状,稍有凹陷与划痕。②力学测试表明口内正畸托槽在不同时间点上其粘接强度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进一步经LSD法两两比较显示:E组与F、G、H组均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F组与G、H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 .05)。随着在口内时间的延长,剪切力有减小趋势,其中E组剪切力值最大(均值为8.88护a),H组剪切力值最小(均值为6.61柳a)。l个月到3个月、6个月到9个月之间剪切力均值的降低较为平稳,在3个月到6个月之间降低的幅度较大。4组均值的标准差也不同,E组的最小(2 .36即a),说明E组样本的粘接强度变异度最小,H组的最大(2.63淤a),说明H组样本粘接强度变异度最大。4组均值的标准差基本呈上升趋势。③体视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点上牙釉质粘接面的粘接剂残留指数计分也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E、F组的计分多集中在2分和3分,G、H组的计分倾向于散在郑州大学2004届硕士毕业论文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釉质粘接面形态和复合树脂粘接性能变化的研究分布,但3分和4分较多。进一步经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显示:E、F组与H组的ARI计分有显著性差异(P<0 .05)。 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釉质粘接面形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不同操作对牙釉面的影响不同。在口内环境中,复合树脂的降解可导致与牙釉质之间的粘接力减小,致使托槽所能承受的剪切力下降,但在9个月内仍能满足临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