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electin、sLeX及sLe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en342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100万以上的人新患此病,其疗效差,5年的平均生存率只有7%左右。在我国,肝细胞癌是癌症中的第二号杀手,全球50%以上的肝细胞癌病例发生在我国。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首选方法,然而术后复发转移率高,影响了肝细胞癌的疗效。因此,要提高肝细胞癌的预后,阻止术后复发转移是重要的一步,因而预见或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转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研究认为,在肝细胞癌转移的特点中,门静脉侵犯是其转移的病理基础,发生率约为40%,预后恶劣,患者中位生存率仅2.7-4个月[1.2],迄今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法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肿瘤细胞与特定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是肿瘤特异性转移的关键因素,多种粘附分子在多种肿瘤的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E-Selectin及其配体sLeX(sialyl Lewis X)、sLeA(sialyl Lewis A)是目前研究得较热门、且认为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有一定作用的粘附分子,但是目前尚没有分析这三个指标的相关性的报道。 我们前期的体外实验发现肝细胞癌培养液通过作用内皮细胞,促进其表达E-Selectin,加强了内皮细胞和肝癌细胞的粘附。另外一些实验研究认为,表达sLeX、sLeA的肿瘤细胞系可以与表达E-selectin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且表达sLeX、sLeA越强,其粘附能力就越强,而且抗sLeX、抗sLeA、抗E-selectin的单抗阻断它们之间的结合的程度就越明显[7]。由此我们设想,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机制,通过由门静脉内皮细胞分泌E-Selectin,再由E-Selectin介导,与肿瘤细胞表面的sLeX与sLeA进行识别、结合,来完成肿瘤的迁移和定居,从而形成转移灶。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E-Selectin、sLeX、sLeA的表达情况,分别与患者的临床特征一一作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估计它们在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治疗肝细胞癌的复发转移、预测患者的预后提供基础性的实验支持。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粘附分子E-Selectin、sLeX、sLeA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粘附分子E-Selectin、sLeX、sLeA的表达情况,收集统计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分别比较E-Selectin、sLeX、sLeA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E-Selectin在肝细胞癌癌灶边缘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阳性率为70.51%,病理分级较高、有门脉癌栓、有术前肝外转移、有卫星灶、术后3月内复发患者E-Selectin的表达有较高的阳性率,而以肿瘤大小、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来分组,患者E-Selectin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E-Selectin阴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期长于阳性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66)。 sLeX在肝细胞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4.10%,有门脉癌栓、有术前肝外转移、有卫星灶、术后3月内复发患者sLeX的表达有较高的阳性率,而以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术前血清AFP水平来分组,患者sLeX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sLeX阴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显著长于阳性患者(P=0.008)。 sLeA在肝细胞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9.23%,有门脉癌栓、有术前肝外转移、有卫星灶、术后3月内复发患者sLeA的表达有较高的阳性率,而以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术前血清AFP水平来分组,患者sLe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sLeA阴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显著长于阳性患者(P=0.001)。 结论: E-Selectin、sLeX、sLeA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门脉癌栓等临床特征密切相关,是肝细胞癌具有较高侵袭性表现。
其他文献
目的: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转染靶向MIF基因的小干扰RNA(RNA,siRNA),探讨MIF基因沉默后对胃癌AGS细胞增殖的
本研究拟从体内体外水平研究上述问题,探讨TLR4表达及信号异常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血管紧张素2诱导的TLR4表达在LPS诱导腹膜间皮细胞CD40表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