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來,簡帛文獻的大量出土,使得戰國文字成為古文字學研究的熱點,尤其是楚簡帛文字,因其數量較多、字形多變而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大多集中在文字釋讀和文字编的编著等方面,對于將目前所見到的各類楚簡帛文獻中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研究的論著还較薄弱,對楚簡帛文字總體特征和内部差異的把握还處于零散、表面的層面。因此本文將楚簡帛文字作為一個整體,通过数字化手段的介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楚簡帛文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内部對其進行了窮盡性的、定量的差異考察,通過整體上把握楚簡帛文字的構形特點和規律分佈,對楚簡帛文字的構形差異狀況有了新的認識。本文以目前所見的14種出土楚簡帛文獻為原始材料來源,以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開發的《戰國楚文字數字化處理系統》為基礎,在對原始材料整理的基礎上,增補了最新的楚簡材料,包括了2003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的《新蔡葛陵楚墓》和2007年由上海博物館编著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這兩種最新公布的楚簡材料。在此基礎上展開楚簡帛文字構形差異的研究。本文共分為四章及附表:第一章:作為前言,主要介紹了楚簡帛文字目前的研究概況,包括目前學術界關于楚簡帛文字的研究重點和成果情況,以及本文所選用材料的來源和材料的大致情況,說明了本文研究的意義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對本文的操作方法和有關概念界定進行了說明,包括對構形類別分析、寫手文獻的確定等方面。并通過對照原形字圖片將數據庫中的70620個字形依據構形特點劃分差異類別。統計出不重復單字共4957個,其中無構形差異類別的單字4003個,有兩種及兩種以上構形分類的單字量為954個,涉及字形總數達14042個。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材料及數據庫較為龐大,因此依據構形類別的數量和寫手文獻的分佈的廣泛程度等有效參數,最終從954個單字中選擇了52個單字重點考查對象,這些單字涉及的字量達7622個。第三章:本章主要從構形特點、構形分類、類別頻率、文獻分佈比重這幾個角度對選定的52個典型單字逐一進行分析,通過這些單字的深入分析,從微觀的角度折射出楚簡帛文字的構形差異和文獻用字的差異情況。通過對每個單字差異類別的劃分和差異類別的比重的考察,確定了52個單字中有23個内部構形存在較大差異,有多種構形類別共存的情況,有29個單字内部雖有另類構形類別,但是有主流構形類別,因此内部差異較小。通過結合差異類型的文獻分佈情況,確定了每種文獻用字的特點和文獻關聯情況。第四章:依據第三章對重點樣本的分析結果,結合對52個單字以外的單字的構形分類和文獻分布狀況得出楚簡帛文字整體構形差異率達20%,并結合第三章重點考察的單字初步確定了楚簡帛文字的内部差異部分的差異程度。結合單字的分析我們還確定了楚簡帛文獻中用字有突出個性的文獻類別,以及内部用字有突出差異的文獻類別。附錄部分主要是除52個單字外的其它有構形差異的單字的類型、頻率和文獻分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