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构建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fzzf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格局关系异常复杂,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交锋激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推进,村民的自我维权意识以及主人翁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其作为乡村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如何实现及维护自身的权益,对于提升乡村村民政治信任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心理基础作用。正是由于形势转变,在结合我国目前乡村现状的基础上,以新常态为研究背景,对当下乡村政治信任问题,特别是乡村政治信任构建问题的基本状况、特点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途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法,学科交叉法等,另外还综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针对乡村政治信任构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重点关注其特点以及能对其构成影响的要素等,以期能够探究出提高乡村村民政治信任度的方法,为构建牢固的乡村政治信任找出更加合理的途径和渠道。在论文结构上,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常态、政治信任的基本概念,论述了新常态与政治信任的相关性,及乡村政治信任的人格化与制度化、传统性与现代性以及层级性与差异性的特性。重点是新常态背景下构建乡村政治信任的必要性,在助力和谐农村建设、完善农村治理、保障农村稳定、满足村民利益、推进基层民主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基层政府及村级组织的自身形象,使基层干部与村民密切融合,深化群众基础,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政策执行环境。第二部分分析了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村民对政策制度的不熟悉、不理解;村级组织及村干部的不作为,这些都是影响村民信任度的因素。乡村政治信任存在的问题则以村民政治参与热情下降、非理性抗议等形式表现出来。究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政治体制缺失、经济发展弊病、思政基础单薄、精英人才流失。第三部分论述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构建的路径。首先要强化利益基础,提升惠农政策实施成效,转变发展方式,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也要健全体制保障,创新农村治理体制、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并加强责任追究力度。同时,也要夯实文化根基,增进村民主体意识,培养村民制度化观念,不断的提高村干部思想觉悟并借助村级团体的力量,共同促进引导广大村民参与政治,促进基层干部践行为民服务基本要求,共建良性的政治生态文化氛围,以改善乡村政治信任现状。结语: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构建的核心,是使乡村村民的信任回到政治生活中去。乡村政治信任的构建在适应新常态背景下经济深化改革及布局调整的同时,兼顾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对政治信任构成影响的因素,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以乡村村民个人利益的实现及维护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发展乡村经济,巩固文化基础,实现基层政府、村级组织、民间团体、村民自身等多层次互动,以引导乡村村民政治信任感的不断提升,从而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经济有序的发展,以适应新常态的要求。
其他文献
本质上公序良俗原则仍然是法律对私权的一种限制,是政治国家干预市民社会的工具和手段。稍不留神,公序良俗原则就可能沦为法官肆意裁判、侵害私权的工具,我们受法律所保障的
蒙古文29品《金光明最胜王经》(Suvarnaprabhāsottama-s(u)tra,下简称《金光明经》)是佛教传播至蒙古地区至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该经最初由元代译师锡喇卜僧格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