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语文教科书作为文化的载体,承担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依托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篇目研究百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教科书编制与使用的改进。本论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篇目在数量、价值取向、共选篇目方面的变迁具有哪些特征?影响变迁的因素有哪些?变迁对于当前的语文教科书编制与使用又会带来哪些启示?论文以清末、民国、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四个历史时期的12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制订了个人私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国家情怀、科学精神、民风民俗等6个维度33个类目的价值取向分析框架,对12套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载体——中国神话、寓言、名人故事、古诗词篇目的数量、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作了分析研究。论文梳理了12套教科书中共有篇目20篇,对篇目内容及表达方式的发展变化作了归纳分析。论文还对百年小学语文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篇目的变迁作了归因,并揭示这一研究的当代价值。研究发现,从篇目数量变迁上来看,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篇目数量占比呈先降后升趋势,改革开放后占比最高。名人故事是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篇目中最受青睐的表征文体。从价值取向变迁上来看,各个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篇目虽然对家庭伦理的关注有所旁落,但十分重视个人私德、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社会公德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对人与自然关系、民风民俗传承的重视逐步提高。从共有篇目的分析来看,优秀传统文化篇目的变迁体现时代的需要与对儿童的观照。研究还表明,社会性质、文化传统、教育政策、文化运动及教育思潮对优秀传统文化篇目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百年小学语文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篇目的变迁及原因为未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制带来如下启发:尊重经典适当改编;兼顾文学性与政治性;增加社会公德取向和“超越性价值取向”篇目。教师在使用小学语文教科书时要尊重和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底蕴,深刻理解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并赋予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