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导致作为农村社会之支柱——也即“心”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向城市,进而导致农村“空心化”。随着空心化不断走向纵深,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空心化带来农村社区治理依托的社会基础的改变,原有社区管理方式和资源整合方式失效,农村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原有方式、原有框架内基本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社区治理之于中国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决定了探索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立足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以田野调查法和典型分析法为主,探讨空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西部农村社区治理的转型升级。从理论维度看,社区治理是社区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治理,治理基础在于全体居民的共同参与,治理目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有序及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执行上,本文选取西部农村社区——四川绵阳市梓潼县观龙村为样点,通过对观龙村治理现状的把握,剖析当前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国内外农村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未来农村社区治理的可行发展方向。在本文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观龙村社区治理结构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治理主体功能的发挥、公共事务的运行、社会秩序的现状等三个方面。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空心化背景下的西部农村社区治理面临治理主体功能发挥不足、治理基础塌陷性缺失、治理缺乏公共文化支撑等现实困境。并在文章最后提出可从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重构农村社区关系和社区文化等三个方面来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发展。通过理论与个案相结合的分析,本文结论性认为,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治理,必须以治理现代化为根本指向,立足空心化这一最大的事实来调整治理思路、探索治理模式,而不是以想法设法“吸引”走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回到农村为预想来设计治理方略。所以,在当前条件下,农村社区治理,必须立足于准确把握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原因,才能找出正确的治理路径、解决治理难题。农村社区治理是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治理,空心化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的实现面临诸多困难。有效解决这些困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农村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推动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只有进一步还权赋能,培养壮大鼓励社会力量,政府失灵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缓解。农村空心化,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是转型中国在治理现代化之路上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空心”这一结构性问题在社会整体意义上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社区治理才能得到全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