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脊髓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其主要病理机制是颈髓长期慢性受压发生变性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好发于40岁-60岁人群,一般发病缓慢,部分患者可有外伤史。脊髓受压主要来自前方突出的髓核、椎体后缘骨赘、肥厚的黃韧带或者钙化的后纵韧带,患者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及胸腹部“束带”感,严重者可出现截瘫、大小便功能障碍。部分脊髓型颈椎病需手术治疗,其效果被认为与术前多种因素相关。MRI是目前公认的对脊髓型颈椎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常可于患者的MRI T2加权像发现局部或较广泛信号增强的区域。近年来对高信号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尚未形成统一观点,关于MRI T2加权像高信号是否预示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效果不佳仍存在争议。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信号强度比值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000年2月至2008年2月于我科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并且随访两年以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其中男34例,女23例;年龄42-73岁,平均53.5岁;病程个5-41月,平均20.9个月;C3-C6 31例,C4-C7 19例,C3-C7 7例;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者22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者35例,减压范围均为C3-C7。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1.5T MRI (Siemens, Berlin, Germany)。颈髓矢状面成像T1加权像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使用颈椎线圈,层厚4mm,采集矩阵512×256。序列参数为T1加权像重复时间612ms,回波时间13 ms。T2加权像重复时间2400 ms,回波时间114 ms。如果患者T2加权像存在信号强度增加的区域则测量此区域信号强度值,同时于T1加权像测量与T2加权像高信号区域处于相同节段的脊髓信号强度值,两者测量所取面积相近,操作均于MRI工作台上进行。T2加权像信号强度值与T1加权像信号强度值的比值为本文研究的T2/T1比值。无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归为组1,有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以T2/T1比值的中位数分为组2和组3。于术后第3、6、12、24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均进行JOA评分,并与术前比较,计算改善率。结果:20例患者无T2WI高信号(组1);其他37例均有T2WI高信号,T2/T1比值范围为1.28-2.80,其中位数为1.65,19例归为组2 (1.28≤T2/T1≤1.63),18例归为组3 ((1.67≤T2/T1≤2.80)。组1中分别有11例和9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组2中分别有13例和6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组1中分别有11例和7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脊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JOA评分为9.7±2.3,术后JOA评分为12.9±2.2。无高信号的患者的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与有高信号的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信号的患者的年龄、病程的平均数都相对较大(P<0.05)。经方差分析发现组1、组2和组3三组之间在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等指标间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发现:年龄、病程及术前JOA评分在组1、2之间,组1、3之间,组2、3之间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在组1、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在组1、3之间,组2、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在组1、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6),在组1、3之间,组2、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T1比值与年龄(rs=0.391,P=0.017)、病程(rs=0.528,P=0.001)、术前JOA评分(rs=-0.682,P<0.05)、术后JOA评分(rs=-0.645,P<0.05)及改善率(rs=-0.540,P=0.001)相关。结论:本文通过对前期研究方法进行改良进一步探讨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T2加权像高信号与手术治疗效果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有高信号的患者其术前病情较重,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并且随着信号强度的增加,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脊髓高信号可以做为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一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