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视角下的宗谱文化研究:以《蓝氏宗谱》文化解读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海外华人对“寻根”活动的热衷,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编撰谱牒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反过来也推动了谱牒研究的发展。但大多数的研究像社会经济历史、地理历史、法律历史、人口历史、宗教与文化、海外华人历史、遗产以及历史人物的个人传记等还是把中国家谱当做其研究的补充。   对此,本文欲通过对具体的中国家谱文本分析,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宗谱话语有什么样的中国传统价值观?2)各种话语是如何融进宗谱话语中的?3)宗谱话语是如何实现教化的目的?   家谱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一种谱系,一种世界观(福柯,1972)。福柯的谱系理论主要是解构“事实”,因为这种“事实”往往是不经意间发现的,其背后有着权力的操作和利益的考虑。也就是说,这个“事实”是有问题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历史的认知也会存在偏差,但是中国家谱却不同,它是在中国传统逻辑这一思维方式下描述的。费尔克拉夫采用了福柯的理论建立了批判话语分析。他探索了语言,社会机构惯习以及更广的政治社会结构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惯习形成话语,那么话语就成为释义的重要成分。费尔克拉夫在社会语境中看问题,强调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方法使很多看起来稀疏平常,理所当然的话语变的不平常了。为了更好的理解宗谱话语,在这里,批判话语分析增加了历史的视角,一方面它作为一种世界观从语言的角度看世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方法分析语言以了解其文化社会的意义。   宗谱话语中可以找到礼,中国宗教,历史记忆等的影子,相应的,在宗谱中也呈现了它们的话语。这种呈现是具体直接,与西方的文本有区别。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中国传统话语在西方的思维方式下沉寂了很长时间;然而在恢复传统文化,教化青年的呼声中,中国传统话语开始复苏,研究历史文本背后的传统话语成为热门。   本文运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诠释了宗谱,这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宗谱研究的视角。宗谱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研究的层面,更是跨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作为古代家庭教化的典范,家谱话语给当今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文坛的著名非洲裔女作家,继《紫色》获得普利策奖之后,《父亲的微笑之光》是她在1998年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父女关系为切入点,体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小说家赛珍珠以中国生活经历为基础所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大地》,以跨文化的视角,向西方介绍了中国这个尚未被西方熟知的民族,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
朗读是衡量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标准,是语言学习的起点,也是掌握好目的语的基础。长期以来,朗读作为一项传统的英语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曾被广泛应用。然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