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及容重对侧耳菌提高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草食家畜数量增加迅速,牧草资源紧张,远远满足不了家畜对优质粗饲料的需求,另外黑龙江省秸秆产量大,来源丰富,但未经处理的秸秆细胞壁中粗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结构导致秸秆采食量和消化率低,造成能源浪费。针对这些现象,本研究利用的白腐真菌中无毒无害的侧耳菌处理秸秆饲料,它有较强分解粗纤维能力,通过观察秸秆处理过程中各项粗纤维含量、各种酶类以及消化率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容重对白腐真菌处理秸秆效果的影响,为科学和有效利用秸秆饲料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试验一结果表明:侧耳菌在16℃、20℃和24℃条件下处理秸杆饲料。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组粗纤维含量呈下降趋势,酶活呈规律性变化,DMD、NDFD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在16℃组中,各项粗纤维的降解速度都低于20℃组和24℃组,呈缓慢下降趋势,与20℃组和24℃组相比,漆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达到酶活时间较长,并且酶活较低。纤维素酶酶活均随着时间而上升,但酶活低于20℃组和24℃组,DMD、NDFD在16℃组中一直缓慢上升,处理至29天时达到最大值。与16℃组相比,在20℃组和24℃组中,各项粗纤维下降速度较快,其中纤维素下降速度一直较快,半纤维素处理23天后下降速度减慢,木质素20天后下降速度减慢。DMD、NDFD上升速度较快,20天后趋于稳定,不再迅速上升。综合分析粗纤维降解、酶活以及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情况,在20℃与24℃条件下,适宜处理时间为20天,在16℃条件下为29天。试验二结果表明:100千克/立方米、130千克/立方米、160千克/立方米三个不同容重对侧耳菌处理秸秆过程中各项粗纤维含量及其变化趋势以及酶的分泌差异不显著(P>0.05)。纤维含量下降速度一直较快,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在20~23天前降解迅速,漆酶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首先随着时间上升,出现酶活高峰后迅速下降。纤维素酶随着时间上升,至处理结束时酶活较高。试验三结果表明:100千克/立方米、130千克/立方米、160千克/立方米三个处理组各项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160千克/立方米组提高效果最佳并且利于实际生产,秸秆饲料DMD由47.66%提高到52.22%(P<0.05),NDFD由38.49%提高到43.07%(P<0.05),编织袋法处理秸秆饲料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探讨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对水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Cx43基因表达的影响。传代培养六代的水牛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TSA处理不同时间,采用MTT法对水牛成纤维细胞增殖情
在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中,三角帆蚌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近年来在珍珠养殖中病害越来越多,对三角帆蚌良种的需求也越来越严峻,本实验在已建立的三角帆蚌cDNA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是一种在我国沿海地区均有分布的栖息于底层的鱼类,具有生长快、营养丰富等优点,已成为珍贵的养殖鱼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由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位点所组成的复合体,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中。MHC的表达产物称为MHC抗原,是一类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