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银行转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是银行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属于主营存贷汇的传统银行,供给的金融服务类型有限。特别是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下降、资产质量恶化、盈利能力下滑等问题进一步被加剧。其次,它是金融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金融改革的全面深化,例如新资本监管、利率市场化、多类型金融机构、多层次金融市场等,导致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规模和盈利的增长空间不断被挤压。更重要的是,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转型决定了金融发展的方向水平以及金融体系的供给效率。再者,它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银行转型不仅要促进金融发展,最终要促进经济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从而要求金融发展新常态,进而要求银行转型以提高金融效率,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围绕如何研究银行转型,通过对银行转型和金融中介等已有文献的综述,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本文构建了以金融分工为核心的分析框架。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1)理论基础问题。目前已有文献研究银行转型的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有:被CSSCI收录的文献数量较少,大部分文献不具备理论基础,普遍追随注释金融热点问题,将银行转型的意义局限于应对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现象的冲击。已有的金融中介研究不足以支持银行转型研究,主要原因有:我国对金融中介的研究起步较晚,金融中介理论对银行产生与银行发展的分析框架不统一。基于此,本文考虑选择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2)研究视角问题。银行转型问题不仅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更是经济组织效率问题。与其它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比,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更能有效解决经济组织结构、经济组织创新等问题。在一般分工模型中,通过对自给自足和劳动分工两种经济组织结构的超边际分析,本文发现分工虽然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但分工水平又取决于合作效率。政府、市场和企业是人类社会进行合作的基础方式,由此社会分工可以划分为政府分工、市场分工和企业分工。同时,信息技术也是影响合作效率的重要变量,特别是与信息不对称有关的交易效率。在此意义上,金融监管、经济发展、企业组织、信息技术等问题就表现为分工演进对银行转型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选择分工演进作为研究视角。(3)分析框架问题。不同于一般的分工类型,银行是一种特殊的、核心的金融分工类型。为了解决金融中介理论分析框架不统一的问题,本文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起点,以“分工经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为主线,通过重新解释银行产生构建了以金融分工为核心的分析框架。结果发现银行不仅承担支付结算和资金交易等基本金融功能,而且提供了一种识别和筛选社会分工的价值发现机制,使得价值更高、效率更高的分工类型获得金融支持,从而促进和引领社会分工演进。在金融分工演进的过程中,金融结构不仅发生组成部分不变的相对变迁,而且发生组成部分新增的绝对变迁,同时遵循“经济发展-金融发展”以及“金融功能-金融结构”之间的动态均衡。然后,本文运用金融分工的分析框架先后从政府分工视角、市场分工视角、企业分工视角和技术进步视角分别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转型问题。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政府分工视角。按照理论逻辑,应该首先分析市场分工视角,但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首先经历的是从专业银行向传统银行的转轨。在股份制改造前,我国还不存在真正的商业银行,它的目标函数和金融功能被双重替代。商业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共同塑造了真正的商业银行,新资本监管推动了本意的银行转型,即从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的转型。以新资本监管为主的制度变迁体现了我国政府分工经济的内涵从单纯促进经济增长向促进社会加总合作的转变,以及实现方式从政府管制向金融监管的转变,逐渐重视金融风险和金融效率,进一步推动银行发展约束从单纯的存贷比资金约束向以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双重资本约束转变。(2)市场分工视角。在金融交易组织实体和金融两大部门间分工的活动中,银行既隶属于金融体系又服务于经济发展。分工演进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进而要求银行转型,最终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以市场分工演进推动交易成本结构变迁为主线,先后分析了不同发展水平下的一元型、二元型和多元型金融体系,逐一解释了金融脱媒、脱媒校正、同质化竞争、融资多元化、投资中介化、利率市场化等现象。当经济和金融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它们是必然发生的合理现象。银行转型必须符合现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需求,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决定了混业经营的金融发展方向。(3)企业分工视角。通过构建企业分工模型,本文发现企业分工存在“分工经济-组织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导致企业分工不经济。以此作为评价组织变革的经济学依据,本文分别提出了流程银行和事业部制的科学内涵,核心在于通过组织变革提高银行的分工经济和降低银行的组织成本。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概况,具体包括准区域事业部、整体规模庞大、收入结构单一、区域结构集中,进一步给出了具体的转型策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整体性实施流程银行再造、选择性试点区域事业部制。(4)技术进步视角。通过先后对支付宝、余额宝和阿里小贷进行案例分析,本文发现:互联网金融基本沿循了银行产生的历史轨迹,遵循了相同规律——与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相适应,与金融体系的供给效率相适应。这表明金融分工框架同样可以解释互联网金融,而互联网也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内涵。互联网金融给银行转型提供了宝贵启示: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银行节约交易成本的金融效率,进一步挖掘信息金融资源,从而立足自身的内生比较优势形成报酬递增的专业化金融分工经济,最终发展成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分析了本文的不足并作出了研究展望。